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刘元春:从2016年经济运行九大亮点看中国经济走势

刘元春:从2016年经济运行九大亮点看中国经济走势

专家简介:刘元春,男,汉族,1972年8月出生,四川大竹人,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学习,1993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任经济学院副院长,2013年12月起任科研处处长,2016年11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人才,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世界经济协会常务理事、国际金融协会理事,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业与信息化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开放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和2009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和十一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届霍英东青年基金奖”、“吴玉章社会科学奖优秀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三个一百”图书奖。先后入选“国家新世纪人才”、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标兵”。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20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10余本。常规性出席国家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其中包括3次总理经济专家座谈会),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聘请专家,先后被多家国家机构评为咨询专家,担任CCTV和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和媒体的财经特约专家,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
 

 

刘元春:从2016年经济运行九大亮点看中国经济走势

 

  2016年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无论是实体经济层面还是金融层面,各界人士开始对于中国经济的触底反弹和增长前景寄予厚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在持续筑底中企稳回升,呈现出以下九大亮点。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重回世界第一。

 

  2016年中国GDP规模达到74.4万亿元,实际GDP增长6.7%,第四季度增长6.8%,经济增速重新回到全球第一,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同时,名义GDP增速出现强劲反弹,并呈现出逐季加速上扬的态势,全年名义GDP增长8.0%,第四季度增速达到9.6%。

 

  第二,中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从物价指数来看,2016年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2015年扩大了0.6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1.4%,跌幅比2015年收窄了3.8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自9月份起,PPI同比由负转正,12月份同比上涨5.5%,说明工业摆脱了50多个月的低迷状态,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综合来看,2016年GDP平减指数全面转正,说明短期供求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中国经济正在摆脱通缩状态,供求关系步入新平衡状态。

 

  第三,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需求结构上,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外需的依赖度不断下降。2016年前三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高于历年同期水平;相比之下,投资贡献率下降到36.8%,净出口对GDP增长为负贡献7.8%。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下降,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2016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比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37.2%,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下降到30.7%。

 

  第四,不少产业增长显眼,成为新增长点。2016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达到15.3万亿元,成为九大一级细分行业中规模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行业,尤其是第四季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达到10.6%。第四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也达到9.9%。此外,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第五,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农民工增速首次回升。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6年农民工增加424万人,增长1.5%,增速比2015年提高0.2个百分点,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速回升。在GDP持续回落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状况并未恶化,甚至有所改善,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六,企业绩效大幅改善。从微观主体绩效来看,各项指标大幅改善。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2015年增长4.9%和8.5%,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比2015年下降9.2%,企业存货比上年增长5.5%,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的56.2%下降到55.8%。这些数据显示,微观经济主体运营绩效大幅改善,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逐步筑实。

 

  第七,国际收支基本平稳。在全球复苏形势疲软和贸易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常账户仍保持顺差2104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1.9%,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4852亿美元,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投资方面,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增加2112亿美元,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527亿美元,均保持历史较高水平。2016年存贷款和贸易信贷等负债从2015年的净流出3515亿美元,转为净流入约400亿美元,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境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已明显恢复。此外,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际上对于中国政府在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认可。

 

  第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有了实质性推进,并且初见成效。在去产能方面,2016年钢铁去产能目标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目标2.5亿吨,均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对于去产能所涉及到的钢铁行业18万名职工、煤炭行业62万名职工,重新安置接近70万人;企业效益出现明显改善,2016年钢铁行业利润总额扭亏为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3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利润总额增长2.2倍。在去库存方面,2016年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5年下降3.2%,尤其是住宅待售面积比2015年下降11%,库存水平已经低于2014年。在去杠杆方面,市场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2016年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2015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降成本方面,实体经济的成本持续下降,2016年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比2015年下降0.16元。在补短板方面,精准扶贫、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的补短板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九,市场主体信心回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推进,使得企业家信心指数、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指标发生积极变化。这说明无论是实体经济层面还是金融层面,各界人士开始对于中国经济的触底反弹和增长前景寄予厚望。

 

  2017经济形势稳中向好

 

  预期2017年中国经济总体格局稳中求进,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预案。

 

  2017年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细则落地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改革攻坚力度的加大、新的制度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将持续向好。预期2017年中国经济总体格局稳中求进,经济形势稳中向好,GDP增速为6.5%—7%,CPI涨幅为2.1%—3%。

 

  第一,经过2016年的稳增长,2017年中国经济有稳定的基础。在宏观层面,经济增速领跑全球;在微观层面,企业绩效明显改善,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3%。目前供求关系改善,先行参数反弹强劲,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1.3%)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6%)均处于扩张区间,一些新动能和新业态表现好于预期。

 

  第二,中国经济的韧性,使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大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月份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重回世界第一,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达到30%,超过发达国家之和,让全球投资者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同时,IMF将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也大幅上调了0.3个百分点至6.5%,并称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结构转型的成效显著,韧性进一步增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需的依赖度下降,特别是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已经下降到2%以下,2017年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下降,韧性进一步增强。

 

  第四,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的出台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和信心。国务院日前先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性、总体性的统筹部署。这些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不仅对未来经济建设起到基础性引导作用,同时当前也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和投资信心,打破自去年年初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

 

  第五,2017年中国CPI通胀温和回升,“债务—通缩”压力减轻。由于基数效应,2017年CPI、PPI不会出现明显回落。PPI上扬程度取决于去库存、去产能的进展,也取决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呈现“前高后缓”的态势。CPI也会有所提升,但不会太高,大致3%左右。因此,过去几年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债务—通缩”恶性循环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同时,也不必过于担心通胀,中国总体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状态还会延续,全球价格水平也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2017年货币政策不会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总体定位是中性,既不刺激也不收缩,保证流动性相对稳定。

 

  第六,2017年经济工作将稳中求进上升为方法论,一些重要改革将会取得突破。2017年中国经济触底企稳态势明显,“稳”的任务较前几年压力有所缓解;2017年“进”的范围、深度、工具都会作出升级和调整,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去一降一补”扩大到四个方面。可以预期,2017年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改革将会取得突破。首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2017年取得明显收效和“质”的变化。同时,一些基础性的改革也会破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体系领域的改革。只要坚持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终实现全面起飞。

 

  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预案。

 

  首先,要继续关注和应对债务问题。尽管“债务—通缩”的压力减轻,但债务水平仍然偏高。债务的可持续性会影响2017年经济增长态势,影响新旧动能转换速度,也会影响国民资产质量。如何控制风险、防止资产价格泡沫漫延、降低企业债务率,都是2017年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次,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处理好稳定和改革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房地产短期平稳和构建长效机制的冲突问题。2016年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有所回升,房地产业增长8.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5年的2.7%上升到7.8%。在2017年房地产回归居住功能过程中,房地产调控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事关全局。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振兴实体经济为落脚点,需要很多具体的举措和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强化金融监管,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扭转实体经济收益率下降的现实。

 

  第四,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依然乏力,并且不确定性加大。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的“新政”、美联储加息、英国“脱欧”等,都将给2017年中国总体战略的实施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