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球创新的大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正处在关键时点上,倾力打造国家创新平台,加快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全国的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更深层次上谋划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努力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正确定位首都科技创新中心
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大概念的中心。不限于科技本身,而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技术与金融相融合的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从创新全链条上来布局和发力。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重构创新链条,把政府布局与市场发现相结合,突出金融在整个创新链条中的支撑作用,从个别环节的资金支持到全过程资金支撑,前期提供源头活水、中期强有力资金保障、后期持续跟进成果转化,使现代创新活动从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资金链,进一步转变为以资金链支撑创新链、引导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此,要同时发挥北京已经形成的科技与金融优势,进一步优化科技与金融资源,围绕新定位、重塑新优势,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强化科技部门的统领作用,整合北京科技与金融资源,共同做大科技创新中心。
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是大区域中心。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是立足京津冀、服务全中国的大区域创新中心。需要北京在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突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是国际化的全球创新中心。按照首都新功能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相互关联、互为内涵的,充分体现了首都的特殊功能属性。其中国际交往中心本身就内含了首都其他功能的国际性要求,也就说,首都科技创新中心也要同时体现国际交流的特点。反之在国际交流中,科技交流也是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本身是国际化的创新中心,更何况现代创新是更加国际化的创新,任何封闭的、孤立于全球创新体系之外的创新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所以,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更应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顺理成章的。
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是人才资源集聚。“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北京要保持高端创新优势,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最优先位置”,以创建国际人才自由港为重要载体,“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继续保持人才领先优势。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
加快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京津冀创新共同体,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依托中关村、滨海新区及河北相邻区域,建立模糊边界的创新共同体,核心在打造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通过更紧密合作放大创新优势。在共同体内,可多区并存、联动发展、政策交叉覆盖。例如共同体内自由贸易区政策可以共享,防止多头申报。同时,根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园区。如以中关村为核心载体,加快建立科技自贸园区、科技金融示范区等。建设“创新共同体”,美国已经走在前面,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共同体由科技园区、大学及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和私营研发企业构成,旨在推进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建立创新共同体,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使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结合,资金链优化配置,建立更深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围绕“首都经济圈”打造“首都创新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竞争。以协同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重要的是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首先,要明确“首都功能”不等于“北京功能”。建设“首都创新圈”,既要依托北京、又要跳出北京,着眼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大格局来谋篇布局。其次,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优化布局、合理分工、合力推进。防止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避免创新资源错配。特别是要防止从过去“城”自为战转为“区”自为战。京津冀加起来各类园区300个左右(河北5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国家经开区、196个省级开发区。天津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国家经开区、31个市级开发区)。各类园区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果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势必会加剧无序竞争。第三,加强创新圈一体化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之外,关键是要形成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创新圈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中关村“国家创新平台”。当前,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平台建设的要求,加快打造中关村国家创新平台。随着大数据广泛应用、互联网全时空连接,以及创客运动的快速兴起,使现代科技创新走向“平台创新”时代,从过去的以创新资源集聚为特点的园区创新向以平台功能优势为特点的平台创新转变。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的获取、储存及服务功能;计算能力,将大数据处理成为有效的资源;信息交互能力,在开放的信息空间广域交换信息资源。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发挥中关村的创新优势,以建设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载体,强化中关村的技术发现、源头支撑、示范引领作用。成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并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当下,中关村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加快从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转变。
“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积极发展新经济,强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支撑。北京不定位为经济中心,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重点发展“新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强化产业支撑要推动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存量上,要“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增量上,要大力发展新业态经济和新气候经济,发展数据产业、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北京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必须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发展品质”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在民生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优势。这既是城市转型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路径,也是北京产业发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具体体现。同时,民生科技领域如家政服务机器人、移动医疗、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具有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具备规模产业化的条件。
加快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环境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建立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发展战略落实,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以转变职能为目标,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三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四是加大重点投入。国家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适度向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倾斜。
五是集中力量、合力推进。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要在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中有所体现,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各方面协同攻关。
白津夫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