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怀超教授日前提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特别值得关注。
王怀超教授指出,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概括地说,大体上是这样一种状况:苏东剧变引起的震荡、彷徨和混乱已经基本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复苏,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们和世界左翼力量在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双重反思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出发,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积极寻找能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新途径。以委内瑞拉查韦斯“21世纪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拉美左翼运动,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更积极地进行用“另一个世界”“替代资本主义”的新尝试;发达国家日益活跃的新社会运动以及前苏联东欧地区方兴未艾的左翼运动不断对资本主义提出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蓬勃发展,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预示了社会主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社会主义的这种新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科学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准确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参考。
王怀超教授认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点、新趋势,值得关注:
(一)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背景、大舞台
王怀超教授分析,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才真正开始,世界历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全球化开启与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50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不断全球化,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全球化。20世纪末,在信息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下,人类社会真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出现两个看似矛盾的发展态势,一是资本主义的再崛起,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
王怀超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再崛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着苏联集团在冷战中的失败和苏联模式的破产,原苏东地区的国家以及世界上数十个曾经搞过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纷纷转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版图大大扩张了。其二,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摆脱了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受到的控制,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类似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环境,于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获得了蓬勃发展。在资本主义再度全球扩张的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开始相对衰落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冷战结束后,一度认为“冷战的胜利=资本主义的胜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胜利”,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却导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乃至陷入深重的危机。为了规避发达国家的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高环境保护、高劳动保护、高社会责任,资本由其本性使然,大规模地撤出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 从1991年到2011年的20年间,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G7)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从三分之二下降到不足一半,而金砖五国则从7%左右上升到20%左右。
王怀超教授强调,必须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那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共生关系。19世纪是资本主义高歌猛进的世纪,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崛起的世纪。因此,在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在这些国家高涨,同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全球退缩。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其衰落对国际社会主义而言,应该是好事,因为资本主义动员国家力量围堵、压迫社会主义国家的能力下降了。但是对其国内的社会主义而言,则可能是坏事,因为资本主义更容易将国力衰落归因于国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欧债危机中欧洲左翼并没有成为选举中的赢家,反而在一些国家退步了。
王怀超教授认为,就全球资本主义而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全球发展。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前提,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开辟历史道路。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扩张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必然在世界工人阶级规模空前扩大的基础上取得前无古人的新成就。当然,社会主义与过往一切主义的区别在于,她不是完全受历史规模盲目支配的,而是需要社会主义者把握规律、认清趋势、积极推进。因此,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应该超越民族国家范畴,从全球视野思考社会主义运动,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共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于拉美社会主义运动和欧美新社会运动,也应该从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社会主义的视野去观察。
(二)多样性和多元化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常态
王怀超教授认为,与20世纪相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来源日益多元化,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也更加广泛。一方面,除科学社会主义外,还存在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实践形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民族或地域特点。如越南、古巴、老挝等相继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把“胡志明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强调“革新”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古巴共产党则在“不放弃革命原则、不放弃人民政权、不放弃为人民造福”——“三项原则”下,采取灵活政策,根据内外环境特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再如,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声称,“21 世纪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委内瑞拉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原生的社会主义,印第安人的、基督徒的和玻利瓦尔的社会主义”;而欧洲中左翼政党的主张则是带着深刻的基督教文明的烙印。这些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无一不是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外部环境决定了社会主义多元化的发展和多样性的面貌。
王怀超教授指出,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性、多元化,首先是对苏联模式一统天下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而且必须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把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即中国化。其次,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从来不是由历史发展的机械性来呈现的,反而更多以非均衡、非直线甚至复线的方式来呈现。资本主义不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民族国家的疆域内都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相应的社会主义也必然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得快,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得慢;某种社会主义运动形式或实践形式总是一些国家或地区效果好,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效果不好。从而就世界社会主义的整体图景而言,不同国家或地区都会有不同道路、不同形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路径,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长期、曲折、艰苦、复杂的历史探索过程。
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重要议题
王怀超教授说,从16世纪初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到19世纪中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再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都主要围绕人类社会内部矛盾展开。但是,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之一。如何正确理解、认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议题,能否正确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决定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生态社会主义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点。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变成西方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主力之一。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这是有见地的认识。
王怀超教授强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理论上是对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从实践上是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将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取得一个新胜利。
(四)现代化成为21世纪上半期世界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王怀超教授指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范围内,除了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其余的大多数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即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追求国家的现代化。
王怀超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对手不是资本主义,而是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最庄严的承诺,也是社会主义最大魅力之所在。如果社会主义能兑现自己的承诺,资本主义就不是对手,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就永远无法彻底战胜资本主义。
王怀超教授阐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初期曾经表现出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惊人能力,也因此让世界社会主义在二战后进入高潮。但是,苏联模式仅仅适用于部分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由于长期没有找到持续快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新模式,使得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也失去了吸引力,最终导致国家解体、执政党消亡。而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重新看到曙光恰恰因为中国、越南乃至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探索,打破了“社会主义不善于发展生产力”的流行观念,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强有力的现代化模式。如果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得以实现,那么改变的不仅是世界现代化图景,更是世界社会主义图景,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有可能发生历史性逆转。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推动力量
王怀超教授指出,尽管中国共产党严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界定在中国,甚至中国大陆,尽管中国早已彻底放弃“输出革命”,尽管中国长期奉行“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国策,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道路的巨大生命力已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延伸到国门之外,这是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无古人的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还非常有希望在未来数十年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并成功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仅足以令国人树立起民族自信,而且也让国外的很多有识之士产生了认同,这种认同将有可能引导一些国家参考中国经验走上符合该国国情的“XX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影响下,会有更多国家、更多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速度,更在于其规模。30多年来中国经济规模从世界大国的最后一名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与政治、文化是无法分离的,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快速扩大,也伴随着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扩大。从社会主义角度看,中国力量的快速壮大本身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国影响力的快速扩大本身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影响力的扩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体现了现代价值,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人民主体”、“社会公正”、“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共享共赢”等理念,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正在逐步改变20世纪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错误做法给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全世界人民心中重新树立社会主义的正面形象。
王怀超教授强调,总而言之,无论我们在政治上、理论上如何谨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从理论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大格局中进行思考,将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从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我国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王怀超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