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以日内瓦-北京连线的方式发布了《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第26位,2010年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则是27位。
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竞争力排名逐年上升。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数是一个综合评价,由基础条件、效率提升、创新和成(24.49,-0.06,-0.24%)熟度三方面总计12个指标决定。此次《报告》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评价很高,在全球142个经济体中,中国该指标排名第10。
《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少的国家之一,拥有很高的储蓄率和温和的财政赤字,这些因素与良好的经济前景一起,使中国主权债务质量的改善远远好于其他“金砖”国家。同时,中国的卫生状况与初等教育、商业成熟度、创新等指标也排名靠前。
相对而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技术准备上不尽如人意,这两个指标排名靠后,拉低了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位次。
《报告》国家竞争力排名,由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卫生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等12个类别的指标综合计算而得。
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逐年上升,但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商品市场效率等指标排名靠后,这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意味着什么?下一步,中国应当如何改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认为,《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全球竞争力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就其中排名比较靠后的指标而言,确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软肋所在,应当加快制度性改革,消除可持续发展的体制障碍。
对中国在“技术准备”方面排名靠后,隆国强指出,目前,中国依然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花大量的钱引进技术,却用少量的钱消化吸收。这和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高度垄断,竞争不够,排名靠后也不足为奇。
造成这一问题,有深层的体制根源。就技术准备而言,国有企业领导是有任期的,在当前国企负责人考核机制下,这些人当然希望能引进立竿见影的技术。而技术的消化、吸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不少国有企业领导不愿冒这个风险。
他指出,《报告》对各国宏观经济的评价,由12类指标构成。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排名全球第10,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中国的卫生、初等教育、商业成熟性和创新等指标排名靠前,是因为中国在上述领域的投入总量较大,占GDP的比重高过其他发展中国家。
但是,隆国强指出,投入的总量固然重要,但并非关键,投入的质量才是核心所在。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职业态度等,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中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如何、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雇主和社会的需求等,很难用具体指标衡量。这就使上述“初等教育”指标的全球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在教育投入的效率、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报告》指出,中国正处于“效率驱动型”发展阶段。对此,隆国强指出,中国人所言效率多指全要素生产率或单位生产效率,与西方有很大不同。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应称为“要素驱动型”或“投入驱动型”,而不是“效率驱动型”。
隆国强指出,任何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都受制于内外部环境及发展阶段。随着内外部环境或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会有所改变。2007年前,中国外需强劲,增长更多靠外需;而2008年后,中国不得不转而扩大内需,依靠内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日渐依靠内需。但是,这种依靠内需,还主要靠扩大投资需求来发展经济,特别是靠房地产投资拉动内需,真正的消费需求并未全面启动。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宏观调控,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长远看,必须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隆国强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刺激内需。一是让老百姓放心地花钱,如完善城乡社保体系等;二是让老百姓方便地花钱,如家电下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三是目前正在做的,诸如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目的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未来相当长时期,中国仍需强化落实这三类政策。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