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韩剑英: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庸》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韩剑英: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庸》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庸>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事业对于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活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的全面发展之上的,其中包含人的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并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将得到充分发展。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家的全面发展,都处在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里。大家知道,中华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哲学和各种学说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如君子之道、群己关系等,都涉及到自然与人、社会与人、知与行的问题。今天我们将结合《中庸》来讨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包括全面发展的世界观、逻辑观、人生观、社会观。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讨论全面发展的起点、目标等问题。《中庸》重视整体观念下,个人、家庭和国家的辩证统一,政治、教育和中和之道的不相分离,融合了真善美的全面发展。

 

  今天的讲座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庸》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二是从八方面解读《中庸》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中庸》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

 

  第一部分我们主要探讨四方面内容:一是《中庸》的作者和主旨;二是《中庸》与“六经”的关系;三是《中庸》与宋学的关系;四是《中庸》与四书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中庸》的作者和主旨。尽管学术界有一些争议,但一般我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所作,子思也是曾参的弟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子思作《中庸》。”同时我们认为,《中庸》是子思得了孔子与曾参的心法,是道统的直接传承,这个道统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传承。这是第一个问题,《中庸》的作者和主旨。

 

  第二个问题,《中庸》与“六经”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中庸》一直属于“六经”之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和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古文运动直接相关——一个是汉代的古文运动,一个是唐宋的古文运动。关于“六经”,宋代僧人释智圆曾在诗中说:“天文悬日月,地文丽山川。人文粲六经”。就是说天上高高挂着的是日月,地上最壮丽的是山川,而在人文思想里最灿烂的就是“六经”。

 

  在《庄子·杂篇·天下》里记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见天地之纯”“内圣外王之道”,这些古人之学都是见于“六经”之中的。

 

  “六经”里的《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历史上称为“三礼”之学。《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中庸》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第三个问题,《中庸》与“宋学”的关系。汉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中庸》的思想,并逐渐把《中庸》从儒家经典里独立出来,例如梁武帝曾作《中庸讲疏》,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正义》等。《中庸》在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其中唐代李翱的《复性书》被看作那个时期《中庸》思想具有时代性的体现,《复性书》也是唐宋之际古文运动复兴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但直到北宋《中庸》才真正进入到社会政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公民教育的最基本的经典作品。

 

  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百年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宋朝初年,约公元960年到1060年之际,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有一个重构的过程,在重构的过程之中,形成了“宋学”思想,其以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之学为精神主旨,成为了北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流,并且对于宋代的整个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其学术影响创造了中国在封建帝制社会时代最为兴盛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财富。

 

  “宋学”突破了汉唐经传训诂的藩篱,倡导了义理之学,追求的是心性修真、明体达用、经国济世、内圣外王的统一,具有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万方气象。

 

  从现有资料里可以看到,宋代的“宋学”先觉孤山智圆终身弘扬《中庸》思想,当然他弘扬《中庸》思想是从沟通三教,复兴儒学,倡导周孔之道、君子之道的格局和高度来弘扬。此外《中庸》还得到了包括帝王将相、士大夫阶层和儒释道各教的共同弘扬。例如,宋真宗、宋仁宗,他们都是弘扬《中庸》的重要推动者。据《资治通鉴》记载,宋景德四年,宋真宗开始重视《中庸》;到了宋仁宗天圣五年,宋仁宗在御花园里接见新科进士的见面礼就是《中庸》,所以宋仁宗是以天子之尊重视和推广《中庸》这部经典。

 

  此后“宋学”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王安石、司马光等,都倍加重视《中庸》。我讲一个历史故事,让大家对《中庸》和“宋学”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宋朝的思想家张载年轻的时候曾立志报国,希望参加宋与西夏的战争来求得功名,他上书拜见范仲淹,范仲淹见了张载,通过一番了解,知道张载具有哲学家的理论素养,这时候范仲淹推荐张载读《中庸》,并且将一本《中庸》给了张载,从而开启了张载从武士成为哲学家的道路。

 

  北宋的五子之一的周敦颐也受到了《中庸》思想的影响,他把《中庸》和《周易》思想相结合,将《中庸》上升到了本体论的位置,为后世的宋明理学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里程碑。程颐继承发扬了周敦颐的思想,把《中庸》视作孔门的心法,特别强调《中庸》是实学,不是虚学,它是要用于社会实践中的,这个实践包括了人生的实践、社会的实践、国家的实践。

 

  第三个问题,《中庸》与“四书”的关系。南宋末年朱熹继承发扬了《中庸》思想,写了《中庸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科考中最重要的内容。《中庸》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历代学者对于《中庸》的研究也不断增加。明末清初,王夫之在《中庸章句》里对于《中庸》又有了新时代的一些理解。

 

  在这里举个例子,让大家对《中庸》在元、明、清之后的影响有所了解。《红楼梦》第五十回的题目是《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在这一回里记录了《红楼梦》里闺阁女子们在在大观园连诗猜灯谜的热闹景象。书中有言,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李纨在《红楼梦》里并不是一个才女,她是个持家自守的女性,专门养儿,希望他能够功成名就,但李纨却能将《中庸》里的一句话顺手拈来,并掷了一个灯谜。李纨说了这个灯面之后,史湘云接着就说道:“‘在止于至善’。”史湘云这个答案不够准确,她用的是《中庸》里的一句话,这个时候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宝钗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对谜底已经胸有成竹了,但没有说出来,因为宝钗比较稳重,这时李纨笑道:“再想。”之后黛玉笑道:“我猜罢。可是‘虽善无征’?”黛玉是《红楼梦》里当之无愧的才女,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她对《中庸》以及“四书”都非常熟悉,凭着“观音未有世家传”就猜到了《中庸》里的一句话叫“虽善无征”。这时令我们更加诧异的是,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

 

  众人之中可能还包括了一些管家婆子和丫鬟,她们都一起笑道这句是了。从《红楼梦》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中庸》以及“四书”在那个时期广泛的影响。所以,《中庸》在“四书”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知道了《中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涉及到个人修养、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所需要的重要的教育资源,所以通过学习《中庸》,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二、从八方面解读《中庸》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第一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世界观。《中庸》是《小戴礼记》49篇里边的第31篇,全文只有3500多个字,篇幅不长,但《中庸》却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系统、内涵最丰富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庸》的第一章是总论部分,直接点出全面的世界观和根本逻辑,这个全面的世界观和根本逻辑包含了四个最重要的元素,天命、性、道、教。《中庸》的原话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命构成了万物之本性,万物也包括了人的本性,天命之本性的运行就是道,修道是世间一切教化的出发点、目的和内容。天命、性、道、教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纵和横两个境遇的存在方式、修道方式、教学方式。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天命、性、道、教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的世界下展开的,这个展开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必须遵循天命修道的基本原则。

 

  在《中庸》第一段里继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广泛流传的一句话,说的是本真之天命性情,中是自然之道,而和是后天修道教化乃人文之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根本途径是中和之道,中和之道是实现中和的根本途径。所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和是天地变化、社会发展、个体存在全面发展的动态平衡,所以中和之道是人的全面发展之道,中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人格典范。人格的典范就是君子,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的学习和成长,就是成为一个君子。君子是中国传统的贵族精神与道德典范,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应该终身努力的目标。

 

  例如,《中庸》第一段提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君子的重要品格,即便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君子也是非常谨慎的,在没有人能听到的时候,君子仍然诚惶诚恐有所畏惧。所以,君子是中和之道的世界观和根本逻辑的真诚体悟者和坚定践行者,不是伪君子,是真正的君子。

 

  《中庸》里提到:“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是遵道而行的,绝不会半途而废,所以君子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这个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一旦确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后,君子绝不会半途而止。

 

  《中庸》里讲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能够素其位而行,不管处于什么社会位置,从事什么工作,他总是能把自己的这份工作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做好。君子一旦确立了自己明确的目标和道路后,就能无入而不自得。

 

  《中庸》里提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君子之道是从家庭开始的,特别是从夫妇之道开始的。君子之道的境界上可至天,下可入地。同时《中庸》讲:“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第三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总特征。全面发展在《中庸》里有两个非常鲜明的总特征——一是难中之难,二是强中之强。全面发展似乎看起来简单,但事实上是不容易实现。对于难中之难,《中庸》里有句话叫“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具体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全面发展似乎并不难,但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并不容易,一旦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产生强大的能量,这就是《中庸》所蕴含的全面发展的另外一个总特征,强中之强。

 

  《中庸》里借孔子弟子子路的话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南方之强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简单来说就是注重文化教育,不用武力的一种强,这种强大往往是君子居之。北方之强是金戈铁马的强者之强,孔子指出中庸之强也就是中和之强,中和之强是一种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之强。全面发展是文武之道,文武之道既注重文化的文德教育,也注重武功以立身,所以只有文武双修才行。

 

  第四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中庸》开头部分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在《中庸》里是具有重要支柱性的作用,也是实现中和之道的根本途径。《中庸》后面讲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段文字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教学之道的重点是诚。什么是诚?《中庸》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是天道之真,是真理之真,并且在教学之中的诚要能上通天命与天道相通。

 

  其次教学之道的内容是什么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中庸》里讲:“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中庸》里诚是强调“真”,而在教学的内容里则是强调“善”,所以“真”和“善”在《中庸》的人的全面发展里是有机的统一体。

 

  在教学之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的问题。教学之道的方法《中庸》称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一段写得非常好,我经常用这段文字激励自己。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五个学习阶段,这段文字是说,要么就不学,一旦开始学习,就要广博地去学习,不要停止。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入地去审问,就不应该停止。在审问的同时,要全面的思考,在慎思的基础上要能清晰地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分辨什么是论证充分的,哪些是论证不够充分的。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学习的基础上,要坚定地去践行。《中庸》这句话,每每读来都会有新的体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的意思是,别人也许一次就可以做到的,但我可以十次、一百次来做到。别人可以十次来做到的,我可以一千次来做到。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教育就能让一个并不太聪明的人明智,辨别是非,坚守真理善良,同时可以让一个柔弱的人具有强大的力量。其实这句也是这是教育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给当代青年们寄语时又用了这段话,他说:“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可以看到,教学之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教是决定性的。而教学之道中的道,也是决不可忽略的。

 

  第五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三个重要起点。这三个起点是慎独、修身和达孝。关于慎独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党员干部要‘慎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慎独是全面发展的第一个起点。

 

  第二个起点是修身。修身、修道和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治人、治天下也是一个整体。

 

  第三个起点是达孝。慎独是个体层面的,修身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的,而达孝的重点是在家庭和宗族层面。《中庸》里孝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大孝,以舜为代表,《中庸》里记载,“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第二个层次是无忧之孝,《中庸》里说,“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在这里《中庸》用文王姬昌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来表达无忧之孝。

 

  第三个层面是达孝,《中庸》里非常明确的指出,“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第六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观。刚才讲了全面发展的第五个方面,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慎独是个体层面;修身是社会和国家层面;大孝是家庭和宗族层面。从个体层面的慎独到社会层面的修身,中间是大孝,它是个体通往社会的重要中介,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中庸》强调把人放到整个宗族、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的框架中来思考和认知。

 

  《中庸》里讲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天下国家有九经的意思是九个恒常不变的社会发展纬度,这九个纬度在《中庸》里称之为九经。

 

  在交代了社会发展的九个恒常不变的纬度之后,《中庸》进一步分析了九经的社会功能和实现九经的具体方法。

 

  第七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观念。具体观念有很多,在这里主要用一段话引出全面发展的三个具体的观念,就是“五达道、三达德、知于行”,《中庸》原文是这样讲的:“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五达道”讲的是以个体为中心最基本的五重人际关系,这五重人际关系包括个体与国家的君臣关系,个体与纵向亲缘的父子关系,个体与家庭共同体的夫妇关系,个体与横向亲缘的关系,个体与最直接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正是《中庸》里基础性的内容。

 

  “三达德”是道德、仁爱和勇气,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每个人值得去追求的人格方向。

 

  第八个方面,《中庸》所蕴含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在开篇的时候讲到的“中和之道”,它是天地之道、圣人之道,最重要的是成人和成己之道。

 

  来看《中庸》中的一段话:“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段文字讲的是,君子首先是以诚通天地万物,成就自我。但成己不能单独能完成,需要通过成物,也就是通过外在的人,外在的事。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