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郭继承: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郭继承: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大家好!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选取他引用的中国文化经典语句,和大家做一点分享。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什么场合引用的这些国学经典?为什么这么用?这些国学用典对我们的人生、事业、发展、智慧、德行、修为等有什么实际意义?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一些中华经典语句,其中一句叫做“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话一方面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另外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是用这句话对青年朋友提出了要求。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原典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什么意思?王阳明的原意是说:我们对一件事的理解和领悟是“知”,但是“知”应该带来“行”。也就是说,我们领会了一个道理或者真理,就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空讲道理。

 

  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反对空讲道理。孔子在《论语》里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学习了还得不断地温习,结合《论语》全篇,可以理解为学习了一个东西,这叫理论上的理解,理论上理解后,还要做到在实践中去落实它。做到了才是真本事,只是空讲道理而不落实,对我们人生的意义并不大。所以“知者行之始”是说我们领会、领悟或懂得一个道理是真正实践的开始。

 

  那么“行者知之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只有我们把一个道理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实践中了,这时候才能说我们真正理解了。耍嘴皮子、空讲道理而不落实它,不能说是真正懂得道理了。简单解释就是,真正的理解必体现在行动中,只有真正行动了,实践了,落实了,才表明我们懂得了“真知”。所以王阳明先生在后面就说了:“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做两事”。真正圣贤的学问一定是知行合一的,不能把“知”和“行”分开。没有“知”而去“行”,那是盲目、愚昧的;反过来讲,没有“行”,只是“知”,一切离开了行动的说教都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引用这句话的用意何在?实际上这是告诫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尤其是当时参与座谈的很多都是年轻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青年人成长的引导,切中了当前年轻人存在的普遍问题或者说弱点,并作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

 

  那么,现在年轻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前几年有一句流行话: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年轻人有同感。懂得很多道理,总是夸夸其谈,可依然生活得不如意。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可以作出回答,答案就是一个耍嘴皮子、空讲道理的人,从来都不懂得把知和行结合起来,不懂得把有用的道理落实在人生的实践中,从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此只能是懂得的道理再多也过不好这一生。“光说不练假把式”的道理老百姓都知道。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能说会道的人都没有德行。

 

  孔子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呢?其实孔子是在批评那种只知道夸夸其谈,空讲道理,而不懂得在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好的道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人。这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没有真正去实践,懂得再多所谓的道理都过不好这一生。比如我们从小都知道“厚德载物”,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把人的一辈子比作一座楼,我们都是在盖一座属于自己的人生高楼。如果人生的事业辉煌,说明你盖的这座楼巍峨高耸;如果人生的事业比较平淡,说明你这座人生的楼可能没有那么威武雄壮。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人生的这座楼巍峨雄壮。那么,人生这座楼的地基是什么?它就是厚德,就是德行。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和人格不够好,不够厚重,那么他人生的这座楼再高也必定会轰然倒塌。地基越不扎实,这座楼越高,它倒塌得就越快。

 

  很多身陷囹圄,因违背了党纪国法而受到严惩的人,往往在面对镜头的时候痛哭流涕,他们为什么有这个结局?实际上就是因为德行不够好,面对诱惑的时候把持不住自己,以身试法。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如果你去问问当下的大学生们,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理想是什么,有愿意当班干部的,有愿意拿奖学金的,有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积累资历的,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但很少有把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提高自己的德行当作一项重要的人生目标的。

 

  我们常把追求金钱、财富、名利当作目标,而少有人自觉地把德行的提高当作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当作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项人生任务。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我们一直在名利的路上汲汲追求,却没有打牢德行的地基。最终,随着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诱惑的加大,因自己的修为、德行和人格经受不起考验而身陷囹圄,甚至家破人亡。

 

  所以人们都会说“厚德载物”,但不代表都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真正的懂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只有在行动中落实了才叫“真知”。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不仅是给青年人的成长一个非常好的指导,也给如何学国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就是一定要把中国文化经典的智慧和当下人们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讲的古为今用。

 

  年轻人还可以从这句话里面吸收哪些营养?一个人的智慧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有的人学了一肚子学问,读到了硕士、博士,考试的分数很高,拿到了奖学金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自理能力,不能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老百姓给这类人起了一个名字,叫“书呆子”。

 

  为什么会形成“书呆子”这种现象?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通达,更圆融,更智慧的。如果我们读书以后,变傻了,变呆了,变得愚蠢了,变得不会做事了,那我们就得反思这个书是怎么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切不和实践相关联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和打磨的“知”,都不叫“真知”。“知者行之始”,真知要落实在实践中;反过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真知。所以首先,我们要预防嘴上夸夸其谈而不落实的毛病;第二,只有在实践、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的智慧。

 

  大家知道,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很多苦难,真的是灾难深重,水深火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地把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国人站起来?怎样才能结束战乱,把列强赶出国门,实现民族独立?这个任务我们党从1927年以后就开始探索。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同志作了决定,带领队伍进入井冈山。进入井冈山后,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觉悟者就出来了,他们觉悟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一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们就是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

 

  这个时候还有另外一批留学生,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他们读的书应该说是多的,他也读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但他们读了这些书本的东西之后,回到中国,未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对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进行批评。结果是什么?结果使中国革命遭遇了重大的挫折。然而,1935年的遵义会议,历史给出了一个明确地回答,模仿和照搬苏联经验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我们怎么分析这两种现象?结论是很清楚的,毛泽东同志的那套理论不是空讲的,是他在领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是他在对敌斗争火热的实践中领会、总结和升华的。这就叫“行者知之成”。只有在真正的实践中形成的东西才可靠。反过来讲,仅从书本上读来的东西,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最终的结果是给中国的革命建设带来严重伤害。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一句话其实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告诫和引导,这也切中了当前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方向。我们所掌握的理论是否有用,就看能否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真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在火热的实践中去领会、验证、总结、升华,才能形成“真知”。

 

  我给大家举点例子。比如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同学,千万不要拿西方理论框架来简单地对中国指手划脚。很简单的道理,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或者政治学,是在特定历史环境过程中升华和总结的一套理论体系,绝不能把特定历史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框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你学了一套理论,当然可以考试得个高分,但是真正做管理工作时,绝不是用书本上的几个条条框框就可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往往需要你把你学的条条框框暂时搁置,去全面考察实际情况,冷静、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然后结合理论,形成最适合自己的管理特色和管理模式。如果简单地拿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去对现实社会指手划脚,往往会栽跟头。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或者社会治理模式都是在自己特定历史过程中生成的适合自己的那套东西。正因为它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生成的只适合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的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所以绝不能把它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那样既不符合现实,又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

 

  那么怎么办?用王阳明先生的话,叫“行者知之成”,那就是要在好好管理我们这个国家,给社会服务,给人民造福的过程中,形成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这句话,是有的放矢,是针对青年学生成长、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提出来的,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包括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去反思和学习。造福国家,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是我们学者研究学术、传播理论的责任。好的道理一定要在造福人民、造福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不是仅限于夸夸其谈。理论要避免和现实脱节。真正的理论,经得起检验的真理,一定是在实践中去认知、体悟和升华的。青年学子也好,知识分子也好,要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去领会,去升华,然后总结出最适合我们国情的推动国家进步和造福中国人民的那一套好制度、好做法,从而形成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应该成为青年人成长的向导。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下面这句话也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的,这句话是“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选自张之洞的《创设储才学堂折》:“窃维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方今时局孔亟,事事需材,若不广为培养,材自何来?”张之洞认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不够。所以他提出要多办学堂,通过学堂多培养人才,从而来带动整个国家的振兴。

 

  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有何用意?他的用意至少有两个:第一,提醒青年,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我们是否想过:我这一辈子活到70岁、80岁、90岁,此生的责任是什么?使命和抱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作了一个回答:“国势之强由于人”。一个国家的振兴靠谁?靠人。言外之意,我们青年应该把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放在国家复兴和民族振兴的大的历史坐标中来认识,要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来展现人生的价值。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坐标”意识。如果没有“坐标”意识,我们就会迷茫,失去方向。比如天地之间有北斗星,它永远在正北的方向,这就是坐标。在我们在人类社会中,其实也应该有“坐标”。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这一辈子该怎么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告诉我们:找到自己的“坐标”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价值和方向。

 

  那么,我们今天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坐标”中?我跟一位青年朋友聊天时曾对他说,你们这代人太幸福了。这位朋友很惊讶,他说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说?我说我告诉你,我是吃过苦的,小时候没饭吃,现在喂猪、喂鸡的饲料都比我小时候吃的饭好,那时的饥饿终生难忘;还有我的父辈,经历过战乱,经历过连天的炮火。所以我说,你们年轻人太幸福了,你们父母那代人经历过贫穷,你们祖父母那代人经历过战乱和血腥,但你们的坐标点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的环境中,你们的父母为你们创造了良好生活条件,你们不幸福吗?中华民族告别了积贫积弱,告别了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告别了列强凌辱,告别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艰难处境,走在了中华民族国运隆隆升起的“坐标”里面,这不是幸福吗?正因为你处在这个“坐标”里,才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我说你一定要感恩。感什么恩?从小的方面来说,要感你父母的恩,你现在的衣食住行,是你的爸爸妈妈含辛茹苦为你创造的;从大的方面来说,要感谢国家,中华民族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是无数烈士的鲜血和无数先进中国人的奉献、汗水铸就的,所以要感国家的大恩。感恩得有实际行动,不能嘴上说一说。实际行动是什么?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子女的心力和汗水。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国势之强由于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接力棒交接下去。所以跟年轻人做交流时,我说你们不要那么多的指责和抱怨,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小悲欢里面。有些年轻人没有大的历史“坐标”,认识不了自己的责任,不知道自己此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环境里,应该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承担什么责任,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悲欢里,只关注自己的“小确幸”。我说,把你的幼稚放下,没有国家的“大确幸”,哪儿有你的“小确幸”?如果说我们这个国家正在遭受列强的凌辱,如果我们回到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在战火隆隆、颠沛流离、任人宰割的时代里面,命都不保,哪里还有你的“小确幸”?

 

  关心自己的“小确幸”不是不好,但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小确幸”,只有有了国家的“大确幸”,才有我们的“小确幸”。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所以青年人一定要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要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坐标”里来确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有些人抱怨多,指责多,发牢骚多,怎么看待这些抱怨、指责和牢骚呢?我觉得,如果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让人民不满意的地方,那就要反思,要倾听批评,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倍努力,让我们的工作更符合人民的期待,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发牢骚、指责和抱怨的人也要懂一个道理,美好的家园是谁建设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家园、国家的文明,不是在牢骚怨怒中实现的,而是在每一个人点点滴滴的汗水中造就的。我经常说一句话,如果发牢骚的人把发牢骚的时间用在踏踏实实、辛勤工作和努力实践中,如果13亿多中国人都把抱怨、指责的时间用在反思自己、改善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上,用在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上,我相信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会更好。反过来讲,那些怨怒、宣泄、指责、牢骚,除了散布不良情绪,干扰自己,影响别人,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所以我建议,年轻人要做建设者,要做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我们批评的目标不是为了情绪的宣泄,而是为了发掘问题的根源,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让我们的人生和事业,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国势之强由于人”,美好的家园、繁荣昌盛的国家,是由人创造的,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伟大的道理,再伟大的文化都需要人来继承。如果我们后世的子孙不起来承担责任,我们的文化再好也会衰败。牢骚满腹,只懂得抱怨和指责,不去把自己的身心用在推动国家建设的大潮中去,这个国家、这种文化永远不会有希望。国家的美好、人民的幸福是我们创造的。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