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马晓河:宏观稳中向好 区域应强化比较优势

马晓河:宏观稳中向好 区域应强化比较优势

专家简介:马晓河,经济管理学博士,1955年生于陕西省。先后在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是河北、安徽等省政府和宁夏内陆开放试验区专家顾问。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等研究,多年来,先后主持了多项国际、国内重大课题研究。2004以来,连续8年参加中央1号文件起草工作,参加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参加了十八大文件重大研究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多次受多位中央领导的邀请,参加专家座谈会,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咨询。曾在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政治学习会上,就关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给政治局进行了讲解。目前是中央重点联系的高级专家。近两年,先后为中央组织部、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和北京市、重庆市、浙江省、河北、广西、陕西、内蒙等省(市、区)委(政府)讲过课。

宏观稳中向好 区域应强化比较优势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部分地方产业布局同构化等问题有所凸显,那么如何看待宏观经济走势与区域经济发展?
 

  为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
 

  宏观:短期稳中向好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您如何评价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
 

  马晓河:从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看,订单、价格、企业存货和民间投资消费等一些变量和先行指标表明市场向好、经济景气度上升;从发展态势看,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等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释放积极信号。
 

  从先行指标看,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多月处于扩张区,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截至今年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11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加快,企业补库存意愿上升,生产活动更趋活跃。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持续9个月稳定在54%以上的扩张区间,其中,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快速增长。从实物量看,用电量、货运量指标明显改善。今年1~6月,工业用电量增速同比提高,铁路货运量增长明显,显示了经济向好的趋势。
 

  从周期性走势看,经济运行已经完成一个周期(一上一下),目前正处在一个新周期的起点上。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完成了一个先上后下的短周期经济运行。经济又开始走向一个新周期。论据是,一是今年以来企业主动回补库存为新增长做准备。二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已实现趋势性转正。由于贴近市场,价格变化往往快于生产的反应。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扬影响,我国“三黑一色”(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交替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自去年9月份转降为升后,今年已实现趋势性转正,推动工业需求扩张。三是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7%,创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提高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预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短期看是经济景气度提高,那么从长期看呢?
 

  马晓河: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长周期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正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经济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有增长潜力和回旋空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多种支撑力。
 

  微观主体有望焕发新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准入环境不断优化,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形成,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1651万户,增长11%;全年新登记企业550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5万户。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位居全球之首,创业人数已经超过德国人口总数,市场主体数量也超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主体总数。微观主体焕发活力,支撑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新产业、新产品、新经济业态不断发展。今年6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新产品继续迅猛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电视等新产品的产量均有大幅提高。新经济方兴未艾。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对生产和流通方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今年前6个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4%,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23个百分点,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快递送餐、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强。一方面,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旅游、医疗、保健和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日益提升,家装家饰、汽车等与住房和交通相关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品零售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另一方面,投资补短板效应显现。今年1~6月,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提高。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管理、道路运输和水利管理等短板领域、薄弱环节的投资增长较快,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全方位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合作成果超出预期。我国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经贸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双向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在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下降13%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较上年增长2.3%,达139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今年前4个月,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新签合同额318.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89.5亿美元,非金融直接投资39.8亿美元。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成功带动一批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不过需要注意的当前经济走向新周期,基础有待加强,动力有待加快培育,金融风险还需加强防范。
 

  区域:中高端产业布局也应分层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朝着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方向迈进,但实践结果不尽如人意,请问如何有效完善区域间合作机制?
 

  马晓河:不仅是京津冀地区,过去大家都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目标,那么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上出现一些雷同,这可能有其历史局限性,现在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新在资源配置上进行调整,更加凸显各地的一些区域特征,但是各地经济在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过程中,把不需要的产业和项目在向周边转移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把区域内不需要的产业项目向外转移是快变量,但填补这些空间的新兴产业是慢变量,有产业成长周期因素制约,还需要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配套完善,因此,短期内相关区域会不会出现经济指标向下滑落的风险。
 

  第二,新的产业进入发展会不会达到预期?比如优惠政策或者优势能不能吸引新兴产业或者绿色产业向这个地区流动。从趋势上看,中国有几大板块,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等,这几个战略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比如说华北地区,现在京津冀是世界上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相关政策应该是怎么能让这些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技术集聚,是值得思考的。
 

  第三,在培育京津冀的功能和新增长优势中怎么样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怎么真正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去发挥积极作用,过度靠政府会带来公平和效率等问题,过度靠市场则可能有市场失灵问题,这个度如何拿捏准确,是需要相当技巧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长江经济带目前初步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不过,各地产业也有同构化现象,9省2市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均超过0.7,11省市中将电子信息列为主导产业的有9个,汽车、石化、装备制造列为主导产业的有6个,您如何看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布局问题?
 

  马晓河: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特征还比较明显的,例如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中高端产业产品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而中上游地区的未来规划也提出主要发力在中高端领域,所以下一步应该在中高端上实现分工分层化。比如说,现在上海的优势不一定重庆就有,反之亦然,那么中高端产业产品里面的加工环节,可以放在重庆,高附加价值、科技含量高的应该放在上海。
 

  这里可以举个实例,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向越南大量转移,重要的节点就是紧挨越南的广西凭祥市,大量制造业到那去穿肠而过,留不下来。在当地调研时我提出来,中高端产业的加工环节,越南的成本优势明显,但是如果中高端产品的组装在凭祥,就可以把我们的综合比较优势显示出来了。
 

  关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由范恒山、杨开忠、金碚、曹文炼、肖金成等领导、专家及知名学者倡议,经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发起成立。
 

  该论坛邀请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新锐组成,是研讨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学术平台,旨在深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推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论坛倡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和自由讨论、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


专家授课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以上电话为讲师本人或直接助理电话,直接联系讲师,可为您节省培训成本!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