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于今,男,满族,1970年6月生于兰州军区,籍贯辽宁大连。科学发展观、国家哲学研究者,智库产业提出者。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中国第一套以智库为名的系列政策研究读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创办人、总编辑。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的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央组织部全国公选领导干部首批面试考官、民政部部级课题评审专家、国务院监察部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调研组专家。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习近平治国理政丛书课题主持人。北京、天津、内蒙、福建、新疆、河北、河南等省市区县政府部门特聘专家、顾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顾问;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报刊社编委;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国家民委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中共中央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等十多家学术社会团体的理事、常务理事;辽宁省驾驭论研究会名誉会长。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与创新
中国发展的战略转型,不但需要经济转型,也需要社会转型。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共同富裕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可为治本之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
据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联合调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两会期间网友关注的一大热点。如何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负责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总编于今。
避免社会管理误区 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记者: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迫切要求。如何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职能和任务?
于今:要明确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其一,突出为民的宗旨、利民的原则、便民的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
其二,强化法治意识,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实现通过法律法规调节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和行为,在社会管理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其三,强化服务意识。政府及其各种社会管理机构和部门应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观念,在协调社会关系、处理社会事务时,按照服务的要求调整自身角色,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重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管理体制上充分体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和要求。
正确把握各种社会管理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政府与社团的结合、法治与自治的结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探索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整体效益的方法和途径。要特别注意避免社会管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误区,可以通过充分调研、制定规划、地区试点、经验推广等方式积极稳妥地进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社团组织不发达、社会自治能力较弱、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将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真正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到位。
积极利用法律、道德、经济、行政多种手段管理社会
记者: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还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社会调控手段体系。如何完善社会调控的手段?
于今:我国政府要像重视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一样重视社会调控,将社会调控纳入政府宏观管理的范围。
一、利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法律制度是政府以强制方式管理社会的手段。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利用道德手段管理社会。道德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所以,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在现阶段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社会。政府可以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社会组织活动,达到调控社会运行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从财政制度上促使政府转变职能。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获得生活的基本保障,在他们所处的社会里安居乐业,可以说,是当今各国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最佳手段。
四、利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社会。传统的社会管理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但是,在以民主与法治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对具有“人治”色彩的行政手段有了越来越多的异议。实际上,行政手段是体现政府权力的一种方式,社会管理不可能取消行政手段。因为,对于那些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行为,就需要采取行政手段来调控。关键是限制行政手段的滥用,实现行政手段的透明化和法制化,提高行政手段的效率。
理顺利益关系 注重社会公平 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
记者:理顺利益关系,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注意以哪些问题?
于今:首先,提高思认识,重视群众利益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利益格局的变化,明确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利益协调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理顺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其次,畅通表达渠道,保证利益诉求。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公众利益诉求方式的合法性、公开性和透明性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信访制度和行之有效的一些新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普通民众提供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真正形成反应灵敏、沟通快捷、运转高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多样化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合理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输入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过程。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我们必须在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慎重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建设中,尤其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维护和实现公平原则,决不能把收入差距拉得太大。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最后,多方协调,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本世纪头二十年,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在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最主要、最普遍、最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能否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要改变传统观念,不是人为地封堵已经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而是实事求是地找到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切实解决导致矛盾冲突的制度、政策等问题,从根本上协调、化解矛盾。要确保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对话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要重视和发挥信息网络等新媒体在传达民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农村实行村务公开,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如同给人看病要讲究方法,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望气色,闻气味,问病状,切脉象,辩证施治。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给社会治病,要学中医给人治病的方法,“望、闻、问、切”,望百姓之气色,闻百姓之气息,问百姓之冷暖,把百姓之脉搏,善于观察民意,听取民意,用全局的、整体的观点,用辩证的思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建立指挥统一、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
记者:有专家认为,我国的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变革和重组时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党和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做好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于今: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为了强化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尽快建立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比如美国的国土安全部和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也应相应地设立相关部门;在反应机制中,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要设立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事件诱因;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度,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沟通机制。
第二,建设完备的应急法律框架。法律法规是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依据。有必要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根据现代社会突发事件的新特点,紧急状态法的覆盖面不仅应当涉及社会骚乱、社会动乱及各种恐怖主义事件等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事件,而且应当包括传染病疫情、大规模环境污染等自然或人为灾害。应当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机构和机制,明确公民、志愿者、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用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关系。
第三,确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必须形成通畅灵敏的应急信息报告系统,使危机信息能够及时传达。以往的危机管理,并非没有信息报告制度,而是不规范、不统一、不标准,缺少严格、具体的设定。不报、漏报、瞒报、缓报的现象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制定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如非典时期的零报告制度、24小时报告制度等。这样,政府掌握危机信息的准确性才能大大提高,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设定公开预警的标准等级。为了及时向社会公众预警风险,可以采取设定公开风险信息的标准和等级的办法,对达到设定要求的马上自动公布于众,对没有到达设定等级的风险继续进行追踪。如对人们同时感染某种烈性传染病的事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事故、污染等事件,都应当列入公开预警范畴,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第五,加强危机防范演练和培训。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会出现“预兆”。组织好有针对性的演练和培训,不仅可以实际检验应急预案完善与否,而且有助于有关人员提高心理素质,遇事才会临危不乱。
第六,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增强社会应对能力。对普通民众开展危机应对教育,了解处理各种灾难和危机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记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请问当前中国社会,应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于今: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要以基层基础工作为切入点,从思想到行动、从方式到效果,全方位地探讨增加和谐因素的对策措施。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增加和谐因素的工作理念。一要要树立正确的稳定观。要准确把握不同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并作出科学评判。二要树立民本思想。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其次,注重过程运作,规范增加和谐因素的工作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要把规范日常言谈举止作为切入点。二要把创新勤务方式作为工作重点。三要把促进程序正义作为基本要求。
再次,讲求社会效果,提高增加和谐因素的工作质量。一要提高工作的效率。二要提高工作的效益。
保障国家稳定安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要提高警惕,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打牢基层组织基础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记者: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请问如何打牢社会管理的基础组织基础?
于今:根据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科学划分社会管理职能总的趋势和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将政府管理的重点由行政管理转向公共服务,能由社会组织管理的事务,应转交给社会组织,政府不要包揽;能由下级政府承担的职能,由下级政府承担。
首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真正地起到联系群众、服务大众、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关怀社会、协调利益的作用,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次,应特别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民间社会组织。行业组织也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上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贯彻政府的宏观意图的参谋助手,在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环境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国家和企业、民众之间的既非行政又非企业的民间组织,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沟通、协调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可以缓和与化解矛盾、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这是社会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并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最后,要大力加强社区管理和建设。一是,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成为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要在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同时,注意探索新的民主形式,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并切实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上一篇:俞可平:拓展地方改革空间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