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马晓河,经济管理学博士,1955年生于陕西省。先后在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是河北、安徽等省政府和宁夏内陆开放试验区专家顾问。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等研究,多年来,先后主持了多项国际、国内重大课题研究。2004以来,连续8年参加中央1号文件起草工作,参加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参加了十八大文件重大研究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多次受多位中央领导的邀请,参加专家座谈会,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咨询。曾在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政治学习会上,就关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给政治局进行了讲解。目前是中央重点联系的高级专家。近两年,先后为中央组织部、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和北京市、重庆市、浙江省、河北、广西、陕西、内蒙等省(市、区)委(政府)讲过课。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指导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运行中一些主要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经济增长整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矛盾和风险,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经济运行实现了稳中向好
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从高位向中高位转换,经济增长率由两位数平缓回落到6.7%,此后平缓上升到6.9%。
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
稳,表现在经济增速、需求、股市、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大宗产品市场基本平稳。
向好,表现在实物指标方面,农业形势较好,发用电量、货运量、进出口、工业企业培训效益都保持向好势头。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需求结构在优化,投资贡献比重下降,消费贡献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在调整转型,工业贡献比重下降,服务业贡献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消费品制造业、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制造业比重下降;在区域结构上,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正在建立,少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得到扭转。表现在新动能方面,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发展迅速,新设企业增加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表现在社会预期方面,经济运行中的先行指标预期向好,经济景气度上升,消费者信心有了提高。
经济运行之所以能稳中向好,
关键在于有多种支撑力
自2016年以来,国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出台了一系列围绕稳中求进的发展和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稳中向好。国际上,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洲经济形势向好,日本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体增速平稳等,都有利于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具体来说:
一是,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取得实质进展,“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效果开始显现,市场准入环境不断优化,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形成,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微观主体开始焕发新活力。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信息,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887万户,同比增长13.2%,平均每天新设4.9万户。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位居全球之首,创业人数已经超过德国人口总数,市场主体数量也超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主体总数。微观主体焕发活力,支撑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全国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1%,全社会研发经费约1.54万亿元,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推出。
二是,新动能成长迅速促进了经济向好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新产品继续迅猛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电视等新产品的产量均有大幅提高。新经济方兴未艾。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对生产和流通方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今年前7个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23.3个百分点。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快递、外卖、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三是,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一方面,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旅游、医疗、保健和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日益提升,家装家饰、汽车等与住房和交通相关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投资补短板效应显现。今年前7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对全部投资的贡献作用上升。同时,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装备制造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也有了新起色。
四是,全方位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合作成果超出预期。我国与“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经贸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双向投资保持较高水平。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3%。在这种背景下,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13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有新进展,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成功带动一批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
存在的潜在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在积聚叠加,需要正确认识并给予高度重视。
外需的不确定性冲击尚未消除。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应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尚未完全到位,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总体特征尚未明显改变。主要经济体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仍会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带来影响,特别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的内向收敛和本国优先政策,将从投资、贸易等方面给我国带来直接影响。
实体经济面临以下几方面困难亟须解决。一是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税费等外部交易成本还没降下来,资金、土地、能源、环保、交通物流、劳动力成本和部分内部管理成本,使企业感受到较大经营压力。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增加且回收期拉长,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风险意识普遍提高,放贷愈加谨慎,部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仍制约着企业运营。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仍然偏低。由于实体经济利润率低于虚拟经济,有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制造业以外寻求发展机会,以“辅业创收”弥补“主业歉收”。这种现象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近几年,一方面社会总杠杆率上升过快,另一方面,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的风险要高度警惕。在金融领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企业债券违约现象明显增多,人民币汇率稳定压力依然较大,银行风险、信用风险和资本外流风险值得关注。在财政领域,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较大,通过加杠杆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积累潜在风险。在房地产领域,调控力度增强,房地产企业“绑架”金融机构,使得流动性紧缩,会加大金融风险率。
驾驭宏观政策,
推进经济增长继续稳中向好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在周期性底部企稳态势日渐明朗,特别是在市场预期稳步好转的背景下,各方积极性因素在明显增加,这有利于经济发展继续稳中向好,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中高速水平。当前,应加快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夯实经济增长基础,增加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进一步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打通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渠道,加快“放管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保持政策稳定性,推动供需均衡增长。稳定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投资补短板力度,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民间投资发展信心和意愿;培育新兴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释放消费增长潜力;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和新竞争优势,拓展出口增长空间。
加强风险隐患防范,推动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加强跨市场联防联控,防止市场间金融风险“交叉感染”诱发系统性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期,防范股市大幅波动风险,严控债市信用违约风险。
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强化民生保障。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多渠道夯实居民就业基础,多元化增加居民收入,筑牢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底线,消除民生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上一篇:刘泉:生态意识要为实际建设服务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