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黄益平,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院长、教授。2015年6月起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特公共政策学院Rio Tinto中国经济讲座教授,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和《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曾经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经济项目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General Mills经济与金融国际访问教授、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Serica投资基金董事、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及巴克莱董事总经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0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任命黄益平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应该允许金融创新,但前提是金融行业要有门槛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黄益平在演讲中对当前数字金融领域的监管问题发表了观点。他表示,现在很多数字金融机构都是混业经营,比如蚂蚁金服几乎什么领域的牌照都有,这样的情况下,现在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框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发展,他建议应建立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
金融的风险问题是当今中国决策层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两会”,大家都可以关注到中国决策层最近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什么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什么现在这个问题变得很突出?我观察到,最近三年以来,金融风险在不同的部门、行业之间随机游走,从股票市场到债券市场,到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数字金融行业。
具体而言,为什么今天这个问题很突出?我有简单的三点分析:
第一,为什么原来不突出?风险一直存在,原来没有爆发,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二是有政府兜底。这两个因素,现在都在淡化,政府是否会继续兜底需要仔细评估。
第二,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流动性增强。M2和GDP的比例,已经到了208%,同时可投资资产相对比较稀缺。所以很多流动性资本在追逐有限的可投资资产。不管到哪个领域,很容易繁荣,也很容易出现风险、泡沫,最后变成调整。
第三从监管角度看,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监管政策协调不当以及定位不当的问题。监管对金融稳定的考量和行业发展的考量混在一起,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宏观经济政策混在一起,出现了很多权衡利弊的要求。我们的金融系统中,有一些没有得到恰当或充分监管的部门。比如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以及数字金融这样一些没有被看透的地方,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最大。
把这几个因素放在一起,数字金融对未来的金融稳定,会有较大的影响。我并不是说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金融风险点,但是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过去传统的货币政策,关注的是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但如果数字金融高速发展,比如蚂蚁金服的余额宝,现在额度到了1.5万亿,这样一个规模的钱放在余额宝,我们是把它看成M0,还是M1,还是M2?在数字测算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钱在余额宝里,是现金,还是资产?这两个是瞬间转移,有的时候会对货币总量的测度以及调控带来一些困难。这对货币政策框架提出了挑战。
第二,数字金融平台有两个很重要的风险特征。一是参与的人往往对风险的识别、承受能力比较低;二是出现问题时风险传导速度非常快,行业跨度比较大,甚至在很多区域之间不断游走。这个和我们过去对小规模金融公司的关注是不一样的。即便是一个小的数字金融平台,一旦发生风险,谁都不知道风险将传导到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新开始关注。
第三,现在我们都在说用大数据分析以及数字技术支持金融决策。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以智能投顾为例,大数据分析帮助几亿老百姓支持他们的金融决策,这样的决策结果会让市场变得更稳定,还是会让市场放大波动?会增强还是会减弱市场的羊群效应?这是值得监管当局关注的。极端的情形,如果最后剩下一家最成功的智能投顾公司,由他给14亿人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无论是公司还是监管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监管框架是分业监管,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有大的改变,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很多数字金融的机构,是以混业为主要特征。
比如蚂蚁金服几乎什么领域的牌照都有,这样的情况下,现在一行三会的监管框架,是不是还适合分业监管?我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当然,这里头还有一个系统重要性机构如何监管的问题。在银行业、保险业,都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但在数字金融领域,还没有这种机构。看全世界最大的五家数字金融公司,有四家都是中国的,这四家公司对中国的数字金融行业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中国的总体金融稳定,会有什么影响?我相信有一些是会有系统重要性的,但对这样的系统重要性机构,怎么监管、观察?现在还不知道,需要从一张白纸开始。
数字金融发展,我们一直是抱之相对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认为,它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但同时,也带出来很多问题,有一些是风险,有些是新的挑战。刚才我给大家举的这些例子,就是在思考中我们认为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监管部门尤其重要。监管者要懂金融,现在的问题是,还得懂技术。如果不懂技术,只是懂金融交易,有的时候会赶不上潮流。因为数字金融的风险,有的时候是金融风险,有的时候可能是技术风险。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断电半天,是什么情况?这就是一个技术可能会导致金融活动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在这儿简单提了几个可能可以考虑的政策方向或监管方向:
第一,如果货币政策的框架开始改变,数量越来越难监测或调控,那就应当尽快转向价格型的政策工具。在市场上看利率水平,价格水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看M2或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
第二,现在的预期是短期内不会改变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框架。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面对已经是混业经营的数字金融的现实?我们需要想办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怎么协调,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建议考虑建立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第二是对数字金融和对传统金融,要设置统一的监管标准,标准要明确。否则,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公司做金融、金融公司用互联网技术,出现了一个融合的趋势,假定监管标准不一样,很容易出现监管套利,这是应该避免的。
第三,我们应该允许创新,但允许创新的第一个前提是金融行业要有门槛。一个公司,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做到一定规模,就非得拿一张牌照,这是不健康的。实际也是我们今天经济、金融在明显的“脱实向虚”的一种表现。如果一个服装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做得很好,就应该在他的领域进一步发展。但现在,所有的公司只要做得成功,就会梦想有张自己的金融牌照,这不是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
中国政府目前也有一些尝试,比如沙盒计划(是指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实施监管机制创新,设立“监管沙盒”)、创新中心,等等。我们可能也要开始学习识别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尝试一些监管办法,看能否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做一些压力测试,对资本金、流动性、业务的范围,做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
最后对数字金融有效的监管,可能还是需要用数字技术来支撑,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因为我们现在碰到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很多数字金融公司站在创新第一线,而监管部门跟在后面学。这个时候,怎么样创设和尝试技术监管?可能需要有机构、监管部门之间更多的合作,共同尝试探讨有效的监管框架。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