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宋洪远:2015年中国农业要变“强富美”

宋洪远:2015年中国农业要变“强富美”

       中央一号文件

  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月1日发布的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这是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

  一号文件为何一直锁定三农?去年和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何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一号文件是如何打造出来的?2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自2004年连续12年参与一号文件起草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洪远,请他详解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现代化的两个“依靠”:改革和法治

  今年一号文件共五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第一方面就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文件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为什么今年的一号文件依然锁定三农问题?

  宋洪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农业发展提出三大要求:一是稳增长。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也是基础支撑,首先要稳定农业发展。二是调结构。农业自身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农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调整。三是政策调整。从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稳增长调结构的要求看,农业和农村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决定了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当前我们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经济周刊》:一号文件连续12年都在谈农业,那么与前11年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亮点?

  宋洪远:今年的一号文件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以往比,无论在要求上还是思路上都有一些转变和创新。首先,在总体要求上,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这个要求明显和过去不同。其次,提出了两个依靠: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这两个依靠,一个是动力,一个是保障。第三,提出要在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结构、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要有新突破和进展。

  其实去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也围绕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要求。比如,提出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任务,要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核心任务、两个基本要求,运用当今世界科技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一号文件又把过去的一些内容做了一些归纳,提出了“提高三个率”,“实现三个发展”,“形成三个格局”。这“三个率”是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三个发展是节约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多的格局是多土地、多形式和多层次。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国经济周刊》: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改革”始终是贯穿一号文件的一条主线。为什么要将深化改革作为发展三农问题的核心?

  宋洪远:首先,将深化改革作为发展三农问题的核心,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个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农村改革既是改革的发端,起到引领改革的作用,而且在深化改革中,又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农村改革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和支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也要深化改革。

  连续两年强调农业现代化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亮眼”的新提法。同时,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相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今年主题是《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两年的主题中,为什么都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宋洪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加快农业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长期性。之所以突出“农业现代化”,主要有三个背景。第一,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必须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农业实现现代化不仅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还要从外部导入生产要素。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比,受到的制约因素更多,经历的过程更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变量。

  第二,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看,我国基本已形成这样一个模式,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且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融合,但是,农业现代化却成了我们现代化的一个短板。四化的结果就好比一个板凳面,四化就是板凳面的腿儿,四条腿如果不一般齐,板凳面还能稳吗?因此,要全面现代化,就要求四化共同发展,面对的问题就是农业现代化短板。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要求来看,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

  第三,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适应新常态,就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基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农村有最大的社会群体,整个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如果农业不能稳定发展,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或许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物价还上去了的不利局面。所以从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而言,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12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回顾:

  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出台前后经历4个环节,历时8个月

  解密一号文件起草过程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时隔18年,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自此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迄今连续12年都将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一号文件一直锁定三农,对于农业农村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

  宋洪远:其实,一号文件就是中央发文的一个序号,虽然是一个排序的问题,但却是信号、导向和标志,排到一号和最后一号影响肯定不一样。正因为改革开放至今,有17个一号文件是讲三农问题,所以人们都比较清楚,农业农村问题以一号文件下达,体现的一个信号,就是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

  尤其对农民来说,就是很强的信号,农民号称一号文件是“天字一号”,很形象,也更加体现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虽然说一号文件是信号、导向和标志,这是它的一个功能和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安排一号文件,就不重视三农工作。其实排在二号,也是政策安排。

  《中国经济周刊》:一号文件的起草是由哪些人参加的?

  宋洪远:一号文件起草班底大体是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相关部门主管农村工作的人员;二是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三是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专家学者。我就是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参加的。一号文件是民主科学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主的过程,集中了大家智慧,体现了决策的集中统一。

  《中国经济周刊》:一号文件的起草过程是怎样的?

  宋洪远:一号文件的出台是有一个准备和讨论的过程,概括起来,一号文件整个起草过程就是确定主题、调查研究、起草文稿、审议通过这四个环节。一般情况下,一号文件一发布,紧接着要跟踪调研一号文件的落实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会发现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落实,哪些没有落实,还存在什么样的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强调。然后通过讨论和开一些工作座谈会,基本确定了明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在确定主题之后,还要围绕这些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再进行调研。调研结束,就要组成起草班子开始起草文件,接下来就是审议通过。大约需要8个月的时间,因此,从过程而言,是最科学的。 

 

      宋洪远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