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赵晓:中国制造竞争红利仍在

赵晓:中国制造竞争红利仍在

苹果总裁库克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曾透露,苹果2013年将在美国本土投资1亿美元设立生产线,用于组装部分Mac电脑。此举一方面被视为是对奥巴马所提“再工业化”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拥有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依赖劳动力的低工资、政府的开放政策,以及诱人的市场潜力吸引外资,从而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与出口国,“世界工厂”当之无愧。但2008年后,随着人口红利、市场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的逐渐消失,与美国相比,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逐渐弱化。

  第一,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成本本是中国制造业的先天优势,但是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方面的优势也正在被缩减。一方面,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与此相比,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已经过去,如今的人口年龄结构更适合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工资不断提高。以富士康为例,2012年5月16日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曾对外承诺,内地员工月工资将达到4400元,年底中国内地员工的薪金将超过台湾本部的新进大学毕业生。这是继2月份富士康宣布加薪16%-25%之后,再度宣布提高工资水平。这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富士康的“示范效应”使得其他企业也被迫纷纷提升员工工资和福利,然而美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仍保持相对平稳。

  第二,物流成本。中国的物流业现在仍是个大问题,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小、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瓶颈使得我国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美国。采用国际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标(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对比发现,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4%,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达到19.5%。此外,我国企业的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所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20%,最高为32%。

  第三,工业用地成本。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105个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平均值为629元/平方米,较上年同比提高了3.73%,其中制造业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地价平均值更是高达802元/平方米和762元/平方米。与此相比,美国的工业地价就显得“实惠”许多。资料显示,美国中西部的平均地价为13美元/平方米(约合人民币88.4元/平方米),制造业发达的旧金山工业地价平均也不过46美元/平方米(约合人民币312.8元/平方米)。

  第四,主要能源成本。以石油、天然气为例,先看石油,由于国内的石油企业在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实施后仍然垄断优势明显、缺乏透明度,使得国内市场油价高于美国成了常态。以2012年数据为例,在中国,每桶油价约为130美元,而在美国的每桶油价约为106美元。再看天然气,随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跳水,由2008年的约2200元/千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约980元/千立方米,而且继续走低的概率较大。然而我国在经历了天然气价格改革之后,目前天然气井口的基准价格比美国约高310元/千立方米,高出30%之多。

  如此看来,中国制造相对美国制造的优势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明显。过去,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是处在平行的两个世界中,中国制造中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居多,如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等,其大多属于制造价值链低端。而美国制造中产业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居多,如药品、汽车、机械等,其处在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两者冲突并不明显。但是,时至今日,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重新涉入一些制造业价值链中端的产业,而中国在十八大以及各项经济会议中都提到,“制造业要增强国际化经营,走向产业链高端”,这样两国制造业就出现了交叉,也就出现了竞争。那么,中国制造业在这场竞争中的“红利”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较为完善。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所累积起来的成果,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世界上现有生产成本低的国家不少,如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等,但是在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上与中国差距明显。许多想要外迁的企业,也正是因为此而顾虑重重。

  其次,中国制造业具有产业集群效应。所谓产业集群效应就是一些小型企业聚集在一起,产业链完整,所以成本低、效率高,但是其效力却可以比拟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这种聚集效应在欧美地区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我国的海峡两岸却极其常见,可以视作一种后发优势。

  最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但差距也是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即将进入“智能化社会”,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企业的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转变。制造业的发展将由过分依靠外延扩展,转变为依靠内涵来发展,这些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能释放的红利。

  在美国欲通过“再工业化”全面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任由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摇摇欲坠,着手应对危机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相信只要养护得当,未来的中国制造业还是能释放出无限潜能的。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