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下一轮扩张应多用财政而不是货币方式
6月份,我谈到中国还有20年保持年均8%增长潜力的说法,这个说法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我想说的是,一个国家是不能唱好的,但对长期增长潜力分析非常重要,因为短期政策跟长期的可能性高度相关。
无论短期政策怎样变化,可以用短期政策反应跟长期政策相匹配,这是我讲的所谓“超越凯恩斯主义”,即必须有反周期政策。如果有长期增长潜力,可以用短期反周期政策给长期增长创造条件,解除增长的瓶颈。所以对长期的分析是重要的,这是为了把短期跟长期政策较好地结合。
最近我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依靠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到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是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过程当中。从这个角度的历史经验看,中国再维持20年每年8%的潜力是存在的。
但这个潜力要利用各方面条件:一方面是政策真正是用来挖掘潜力,利用挖掘后发优势的政策,而不是赶超的政策;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确实有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也应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所以,进行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分析,当前我们确实是反周期政策,怎么样用反周期政策挖掘增长的潜力,给下一次增长创造更大的空间。
2008年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推行了扩张政策,但我认为中国政府推行的是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这是从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执行的,现在推行的百分之七八十是这样的项目。
我认为现在经济放缓是必然的:一是,上一轮投资项目都在收尾,速度当然要放慢;二是还没有走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欧洲市场、拉美市场相对疲软,外部环境不好,国家投资没有回升,当然经济增长相对慢一点。
所以,有可能启动新一轮相对宽松的反周期政策。前一轮有没有经验教训可以吸取?我觉得有。上一轮积极反周期政策更多是货币政策,比较少采用财政政策,用货币政策流向比较难监控,因此带来物价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我认为,下一轮反周期政策,更多是用财政方式而不是用货币方式。摄影记者/高育文
易纲:走出去要抓住机遇、防范风险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是现在有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有过剩产能、有相对富余的资本,这些都是“走出去”可以利用的要素禀赋
中国能不能像林毅夫教授预测的那样有20年继续高增长的潜力,这与我们企业“走出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有关。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上了一个大台阶。2000年以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非常少,十亿、二十亿美元的规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过百亿美元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2008年之后达到500亿~600亿美元。
从存量看,中国目前海外企业投资累计有3000多亿美元,但美国企业海外投资存量有4万多亿美元,德国1.4万亿美元,英国1.6万亿美元,这些老牌的发达国家在海外投资的累积量比较大。
应当说,目前是“走出去”比较好的机会,英国、美国、欧洲的股票市场P/E估值,虽然不是最低,但是相对比较低的时期。虽然我国ODI不是投资到国外股市二级市场,但是ODI投资不管兼并重组还是新项目都与企业估值相联系,现在估值在一个相对合理的阶段。
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多是为了获得资源,也有一些是技术研发,还有一些市场开拓或者金融投资。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是现在有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有过剩产能、有相对富余的资本,这些都是“走出去”可以利用的要素禀赋。
中国本土投资回报率较高,中国企业为什么还要“走出去”?从发挥比较优势、分散风险、对冲风险、整合产业链等角度来分析,“走出去”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日本国内经济增长比较慢,但是每年从海外有大量收益,即日本GDP比GNP小,日本的GNP很强劲,收益不错。大家总是说日本“走出去”的一些失败案例,从日本海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看,它有很多成功案例。
三井物产“走出去”有很多成功经验。三井物产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比如,三井物产做金属、矿业冶炼行业,从采矿到运输到冶炼一直到金融期货都做得比较好,它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而且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可见这些集团“走出去”的战略研究有多么超前和长期。
如果做一件事能够布局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效果完全不一样。三井还有一个经验,是“走出去”不求控股,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以少数股权投资的形式进入,然后在对手合作方困难的时候逐渐扩大股权。
中国的一些案例,比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虽然盈利不是特别高,但总体比较平稳。吉利收购沃尔沃,刚刚开始,总体来讲第一步算是“走出去”了。中联重科(9.60,0.01,0.10%)在欧洲收购混凝土设备,三一重工(11.91,-0.06,-0.50%)在欧洲收购一些设备厂,这些“走出去”还是比较平稳,财务上目前看还不错。
我们也有一些可以吸取教训的案例,这不是失败的案例,但能够吸取教训也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平安(44.24,0.63,1.44%)收购富通银行,时机不好,正好在危机以前,损失比较大;中铁建在沙特修轻轨,由于对工程困难和成本估计不足,咬着牙修下来了,亏损40多亿元,坚持履行合同、坚持按期完成这条轻轨,但是亏损的。上汽集团(12.80,-0.09,-0.70%)在韩国收购双龙汽车,由于工会等原因也“买”了个教训。中信泰富是寻找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澳大利亚铁矿品类很高,但对建路和码头等综合成本估计不足,对当地国家法律环保要求和当地老百姓可能的诉求了解不清楚,预计20亿美元,现在已经投资70多亿美元,将来可能继续追加一些成本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是对困难估计不足的一些教训。
这些教训案例将来有没有可能走向成功?有的已经不可能了,有的还有可能。我们现在应该尽量遵守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尊重当地法律,尽量减少这方面的敏感性。
综合来看,企业“走出去”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应该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将本求利;二是产权归属要清晰,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谁决策,谁负责,谁承担风险,谁获得收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防范道德风险;三是“走出去”项目应能承担合理融资成本,确保现金流覆盖成本。合理成本有利于筛选出优质项目,保证对外投资经济可持续,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现金流应留有余量,以保障流动性安全;四是保障资金安全与合理收益。安全第一,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五是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公益事业、企业形象、教育培训、当地员工等问题;六是特别注意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审慎评估地缘政治等投资风险。
宋国青:看淡经济增长
2012年第一、二季度中国经济内需疲软。在GDP增长速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还是同比大幅度增长,6月份贸易顺差300亿美元,这样一个数据倒推可以发现内需更弱,算出来内需环比增长率是负数。
内需很弱,上半年出口顺差还是相对较强,这其实并不是世界经济、外部经济很好,而可能是内部经济相对更弱。
内需弱的一个表现是企业面临困难,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ROA)和投资回报率明显下降。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计算有一定问题:有一些资源类企业,如煤炭、石油这些资源类企业收入是资源的回报,不是投资回报,如果对此进行剔除,实际工业企业投资回报率更低一些。今年第二季度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估计为11%,这个数字本身还是挺高的,但如果考虑到上下游做一些调整,可能有的企业就很低了。
现在贷款平均利率还是百分之六七,可能有一些行业的总资产回报率甚至比这个贷款利率水平更低。钢铁行业现在利润很薄甚至亏损,企业之间苦乐不均,差别比较大。
这样来看,有一些企业已经到了投资回报率不及银行贷款利率,或者接近等于银行贷款利率。这是所谓内生性的通货紧缩,期望投资回报率不足贷款利率,企业就不贷款。企业如果有自有资产还拿去投资,更严重的情况就是自有资本投资回报率还不如银行存款利率,那就会更为严重。新投资回报率比较低,这使企业改制困难也比较大,这跟微观调查数据一致。但服务行业与这个情况不太一样。
这给贷款利率下调带来压力。从企业角度看,贷款利率相对于PPI偏高。6月份PPI同比下降2.1%,过去3个月季调后PPI下降年率为3.8%,超过6%的贷款利率对竞争性工业企业构成很大压力。从目前情况看,过去3个月PPI的下降速度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预期的贷款真实利率仍相当高。
从居民角度来看,存款利率相对于CPI难说偏高。6月份CPI同比上升2.2%,过去3个月季调后CPI上升年率为1.1%。不考虑最近国外农产品(5.19,0.01,0.19%)价格大幅上升的情况,预期未来一段时间CPI环比年率可能在1.0%~2.0%。按此计算期望的存款真实利率大约在1%~2%,按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这样的存款真实利率水平难说偏高。
这样,由于PPI与CPI的差别,导致企业和居民对利率高低的感受有很大差异,企业感觉贷款利率高,而居民存款利率水平难说偏高。政府在高通胀期间没有相应大幅度提高利率,现在通胀下来一些如果快速降息会面临社会压力,这导致目前利率政策选择面临诸多困难。
现在碰到的难题,可能麻烦比较大的是PPI跌得很凶,企业觉得利率太高。如果持续这种情况,倒真是比较麻烦。企业PPI可能就跌得更厉害,还是要尽可能防止这种情况。现在还未看到这一点,但从预测角度讲,可能性还是有。
目前,从企业负债率角度、真实利率角度、财政实力角度各方面看,远远没有到上一次通货紧缩的程度,不过出现一点儿苗头。如果政策做出一些反应,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但不能排除偶然情况,比如出口发生超乎预料的下跌,政策反应来不及等。
今年以来,领导层在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在出手刺激政策时还比较温和,好处是防止大起大落,但也有可能做得不够。过头和不够总是同时存在。所以,有一定的风险是肯定的,但不是很严重。
现在我们预测GDP今年将近8%的同比增长,我自己看得稍微低点。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