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李肇星:发言人不是机器 是活生生的人

李肇星:发言人不是机器 是活生生的人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也祝各位龙年春天快乐。”

 

    4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当那熟悉的、带着胶南口音的普通话响起时,全场的热情被立刻调动起来,被镁光频频闪烁的李肇星,第四次以全国人大会议发言人的身份出现在数百名中外记者面前。

 

    “改革越是深入,难度和阻力越大”“中国的国防力量和外交,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和平”“专题询问成为经常性监督方式,今后还会不断加强”……

 

    头发似乎少了些,皱纹甚至更深了,但在长达90分钟的互动交流中,这位年过七旬的发言人依旧魅力不减。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问题,他幽默风趣、机警睿智地回答,让“刀光剑影”的发布会紧张而热烈。

 

    面对一位外国记者“中国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对于世界将传递一个怎样的信息”的提问。李肇星忽然给了一个笑脸,身体略向前倾:“谢谢你提这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使我有机会说好多话。”全场一阵笑声。

 

    在耐心地给出一连串有关中国国防费用的数字后,李肇星引用了一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古希伯来谚语。他解释说:“我觉得我们应该让上帝多笑一笑了,我们要多思考思考……我正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怎么好多西方记者年年就盯着中国的军费问题?”

 

    从1985年开始担任外交部发言人,27年后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梅开四度,政府培训记者问他这么多年在发布会上紧张吗?李肇星笑着回答说:“对于记者的提问,不管是刁钻的还是不刁钻的,我都会认真倾听,分析他们的立场,淡定回答。”

 

    李肇星是这样理解的:“发言人工作是一种机制,但发言人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个人。”

 

    “活生生”在李肇星的新闻发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旁征博引,常常用诗句、谚语、俗语,恰如其分地传达内心真实的感情,再加上山东方言的语音语调,海外媒体称他“平民”做派,评价他是“带有强烈乡土气息”的发言人。

 

    如今天的发布会,在回答香港记者关于如何看待回归15年来的变化发展及未来前景时,李肇星摘下眼镜,有些激动地引用了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来表达对15年前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盛事的高兴和幸福之情。

 

    一位记者由于激动和紧张,3年前的发布会上,在提问时把话筒拿反了,两会精神引得现场一片哄笑。事后李肇星遇到他,主动向他索要名片,并开玩笑地说:“你是会场最幽默的人。”

 

    “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李肇星说,“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其实,软回答也好,硬表态也罢,需要发言人的“真水平”和“巧实力”。而这种水平与实力,得益于李肇星从小开始的、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

 

    1940年10月,李肇星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跟爷爷下地干活,可常常是干着干着就躲到角落里读书了。高中时穿不暖、吃不饱,但他还是跑到限制开放的县图书馆软磨硬泡。

 

    当发表的一篇作文轰动全县后,李肇星一度想成为一名作家。此后,上大学、下农场、进入外交部、驻外近二十几年……无论工作如何忙碌,他从未放弃学习和创作。从散文集《彩色的土地》到诗集《青春中国》,再到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深厚的底蕴都在发布会上得到极好的体现。

 

    “人的职务总是会有变化的,对我来说不变的是,我是祖国的儿子、人民的服务员、朋友的朋友、知识面前的小学生。”这是李肇星谈到自己从外交部长的角色转变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大会发言人时的回答。

 

    李肇星就是这样,不管面对赞扬还是挑战,他总是袒露内心: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到了现在的年纪越发觉得,世间事物,已知的少,不知的多;有名的少,未名的多;涉猎的领域越广,其与未知领域的共同边界线就越长。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