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置身新时代新起点 谋划高质量发展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以及未来数十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作出全面部署,再绘发展蓝图。其中不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新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意义。
“十九大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1949年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至今的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全面发展,十九大的召开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在此时间节点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重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一系列发展新理念和新目标,正意在体现党和国家置身于新时代和新起点,谋划经济、政治、社会等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意。
高质量增长外延宽泛,意在释放积极信号
中国经济时报:报告中出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与此前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发生了何种变化,您认为其背后透露出怎样的寓意?
张立群:对主要矛盾的重新表述是一个新的重大判断,是对当前阶段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包含若干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准这些特征对于正确制定重大方针至关重要。
矛盾的转化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重大改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表述比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表现了需求层次的提高和内涵的极大丰富,这与基本物质需求和基本文化需求的数量增长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在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需求表现在文化、政治、法治、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另一方面,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的表述比较,不平衡不充分的表述既说明中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取得巨大发展,在这个基础上,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中国已经从重点关注“有没有”的时代,进入重点关注“好不好”的时代。因此,新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点不是快速扩张数量,而是着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是着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也明确了当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着力点。
对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是对新发展阶段重要特征的集中概括,是提出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重大任务的基本前提。这一判断对科学部署当前工作、谋划长远发展,都是根本性前提,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时报: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您认为,该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阶段?
张立群:是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问题,是党和政府最为重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应对主要矛盾的转变,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够谋划好新时代的发展,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经济尽快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高质量发展突出了发展重点的变化。即从数量扩张为主,重点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了以质量提高为主,重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一表述摆脱了对增长速度高低及是否适度的争论,非常深刻、非常有穿透力地直指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任务,十分清晰的表明了要以发展质量高低定成败的新标准。
我认为,高质量发展指引的方向更加明确、更加科学,且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有序性的提高,更包括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国家和民族走向成熟,迈上高水平发展轨道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兼顾效率、公平和可持续
中国经济时报: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提出了六方面战略部署,您认为,其间是否透露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向和新变化?
张立群:促成高质量发展,势必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自2012年以来,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减缓;转方式、调结构、深化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还是要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来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完善。要着力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发挥好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通过竞争对微观基础进行再造、再选择,推动以质量效益、绿色清洁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企业不断增加,不适应新常态的企业逐步淘汰。
从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看,高质量发展,核心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要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要加快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优化组合、提高配置效率,进而支持实体经济以质量效益提高、绿色清洁发展水平提高为主线的发展模式。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持,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熟度和优越性,极大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报告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促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对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区域、中国与世界等整体布局和结构进行了明确部署,这些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有高度,又有具体、全面的安排部署,使我们对其全面落实,尽快实施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报告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您认为,报告传递出了怎样的战略意图?
张立群:十九大报告视野广阔,回顾和展望的历史跨度空前之大,这是一个突出特点。这也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实践的积累中,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空前水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报告对中国共产党96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进行了系统概括;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历史大跨度的科学分析。这也为展望长远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报告对中国的光明未来进行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清晰、具体的描述和规划,使我们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期望和梦想,有了科学分析和规划的支持。使我们前进的方向更为明确,信心更加坚定,斗志更为昂扬!可以认为,十九大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进程中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