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常修泽,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惠民县人。1979年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理论研究。1990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担任全国高校经济学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1995年调入北京,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司级)。1997年被南开大学评为博士生导师。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在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经济参考报》合作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高峰论坛暨《动力变革》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发表了观点,他认为高质量发展中,思考“人”的位置很重要,真正高质量的发展,是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这样一个“制高点”来审视高质量发展,才能消除发展的“游离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围绕着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我思考了一个问题——高质量发展中,“人”的位置在哪里?
这里,我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人”的位置在哪里?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里。
探讨高质量发展,不能忘却根本“目标”。这里边的核心就是“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下,高质量发展为了什么?宗旨是什么?导向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紧紧扣住“人”。真正高质量的发展,是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制高点”来审视高质量发展,不能有“游离感”。
第二,“人”的位置在哪里?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里。
人不应该是“僵化的人”,而应该是“能动的人”。而“能动的人”这四个字与我们今天研究动力变革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倘若没有“能动的人”,中国的动力变革,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就缺乏一个根基。
不论是“创新驱动”还是“消费拉动”,不论是“服务业主导”还是“绿色导向”和“城乡融合”,这五个转型种深层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现在有些人并没有完全从旧的体制和结构框架里面摆脱出来,一些人“不作为”,不推不动,有的甚至“推而不动”。没有“能动的人”,国家怎么高质量地发展?因此,我认为怎么样提高人的能动性,进而造就一代“能动的人”,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最后,“人”的位置在哪里?在串联“五大发展理念”的“红线”里。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我主张应该以“人”为“红线”将它们串联起来。
比如创新,很多人都赞同创新在整个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位置。但怎么创新?我认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创新的主体问题。创新的主体是谁?我认为政府是创新的“助产婆”,企业及其企业里面的创新主体才是创新的“产妇”。创新真正的孕育者是企业及企业里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和企业家。第二,创新的“第一资源”问题。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作用,将超过“物力资本”,而成为人类的“第一资本”。“人力资本产权”在哪里,在我们千千万万个技术创新者、知识创新者和管理创新者身上。再有,绿色发展也要用“人”来串。从人的角度看,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另一方面,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绿水青山”也是保障“人的环境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