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左鹏:改革开放与三个“伟大飞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

左鹏:改革开放与三个“伟大飞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

       同志们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这三个“伟大飞跃”,精确概括了4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极大改变。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三个“伟大飞跃”,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立潮头、接力奋斗,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重点讲改革开放与三个“伟大飞跃”。

 

  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三个起来”最早是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当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三个意味着”,第一个就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个意味着”做了更加规范的表述,并将其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第一个意味着”是对中华民族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原先的“实现了”变更成为“迎来了”,原先的“历史性飞跃”变更成为“伟大飞跃”。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起来”作了展开论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注意,前两个飞跃是“实现了”,第三个飞跃是“迎来了”,也就是说处于尚未实现正在实现的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表述为4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面貌、中华民族面貌、中国人民面貌、中国共产党面貌带来的“极大改变”之一。这样就把“三个起来”的实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伸到了改革开放40年。

 

  一般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及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尽管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前既已完成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试想,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就改革,改什么?对象都找不着。怎么开放?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根本就不承认新中国政权,对我国实施全面包围、封锁、制裁。

 

  为什么会这样?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长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进入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挨打了,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民族,不甘落后、不愿挨打。于是,从中华民族沉沦、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那一天起,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为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中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也由被动转为主动。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恢复了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经过“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即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1954年6月,毛泽东同志曾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就是旧中国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底子:一穷二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了,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尖端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中华民族以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此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虽然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又陷入了新的徘徊状态。为了能尽快从这种徘徊状态中走出来,为了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接力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7.3万亿元,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一位上升为世界第二位。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继而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但是,我们已经实现了的“富起来”还只是就国家整体经济状况而言的。一方面,“富”不等于“强”,“富”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充裕,“强”需要以经济上的充裕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经济上的充裕,还包括国家政治上的影响力、文化上的感召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和军事实力等。另一方面,“先富”不等于“共富”。改革开放初期,在人们生活普遍贫穷的情况下,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激发发展活力,把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地区富裕起来了,经济发展的“蛋糕”已经做成世界第二了。在这样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如果还是继续单纯地强调做大“蛋糕”,而不注意分好“蛋糕”,就体现不出做大“蛋糕”的目的,也会影响做“蛋糕”的人的积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不得人心,国家凝聚力、人民向心力从何而来?民族复兴的强国梦何以实现?

 

  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紧紧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比如,国家实力的持续增强惠及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持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基础上,民生得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人民得到更多更公平的实惠。2013-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与此相伴的是,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一直保持在每年13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由8249万人减少到304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近5亿增加到超9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74个重点城市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7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8微克/立方米。可以说,当代中国每个人都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切身感受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再如,国家反腐的显著成效赢得民心。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一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坦然面对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提出“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打铁还需自身硬”。随即,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国际追逃工作要好好抓一抓”,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到“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由治标开始,以治标赢得的时间和民心逐步迈向标本兼治。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对此,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党风、民心大振,党的全面领导也更加坚强、更有力量。

 

  又如,国家权益的强力维护顺应民意。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突变,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针对香港有些人挑战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权威,中央政府严明中央全面管制权与特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针对台湾局势的变化,大陆方面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的同时,坚决反对“台独”势力,誓言“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针对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中国对钓鱼岛海域的监视监测常态化,使中日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能力发生逆转;针对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同时积极推进南海岛礁建设,2016年已有民航客机成功降落南沙新机场;针对“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蔓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针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中国誓言将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坚定不移维护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所有这些,都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近年来做成的大事好事。这些大事好事,既强力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当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是说这一飞跃已经实现或者马上就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扎实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在改革开放的路子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出现在党代会报告的题目中,成为其最鲜明的主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少了一个“有”字,一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使用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这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尽管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是“始于毛、成于邓”。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中,由于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不得不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此后不久,苏联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我们党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已经探索出来的这条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他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从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新的时期开创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条道路最先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被探索被发展的,后来又逐渐被赋予了理论、制度、文化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的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作出的全面解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微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没有变;删除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句话,因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增写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句话,把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写了进来;在原先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增写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面没有增写“美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国家建设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升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面增写了“美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最早也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作出完整的表述。

 

  为什么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这三者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时,科学发展观从重大战略思想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上,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早是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我们要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这五个方面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时,已经把道路、制度、理论三者统为一体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里,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整合于一体,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第一次提出“四个自信”。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指出我们所要自信的文化,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完整的表述。

 

  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层面——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就日益完善起来了。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不是天然生成、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三、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尽管我们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生产的条件和水平有了很大改变和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增长,但由于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由于城乡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于农业生产体制上的弊端,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整个国家还处于普遍贫穷状态。

 

  面对如此形势,1978年12月1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最早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

 

  再后来,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经过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小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对小康社会的内涵作了新的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这就比一开始邓小平同志所提的小康内涵更加丰富了,小康不只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指标。

 

  为了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十二个部门的研究人员按照上述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项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200元;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恩格尔系数50%;成人识字率85%;人均预期寿命70岁;婴儿死亡率3.1%;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电视机普及率100%;森林覆盖率1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有了这些指标,使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预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到2000年,只剩下三项指标没有实现,但已经距离实现不远了。比如,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日摄人量为73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鉴于这种情况,2002年党的十六大得出结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当时说的是已经达到总体小康了。

 

  什么是总体小康呢?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得很清楚,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的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就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

 

  鉴于这样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其实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011年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发布《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认为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从生活质量到民主法制,从文化教育到资源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提高,总体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照2000年到2010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年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的速度计算,中国完全有希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把原先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凸显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凸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达成。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此时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只剩下三年时间了,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这个决胜期,“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同时,从十九大到二十大,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期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对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也就是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党的十九大又划分了两个阶段,提出了新的“两步走”。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对这两个阶段的蓝图都有大致勾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站在今天的方位上,可以说我们上上一代人的好成绩是从温饱不足到温饱;上一代人的好成绩是从温饱到小康;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的好成绩就是要从小康到富裕。这个“三级跳”也是一个“伟大飞跃”,要实现这个“伟大飞跃”靠什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最后谈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改革开放与三个“伟大飞跃”。谢谢大家!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