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瑞士央行采取强硬措施,为瑞郎兑欧元汇率设置了1:1.2的底线,并发表声明称:“目前瑞郎大规模高估对瑞士经济造成了严重威胁,还带来通缩的风险。因此瑞士央行希望瑞郎大幅持续走弱。”同时还十分强硬地指出:瑞士央行已经做好“无限量”购买外汇的准备。
对此,国人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抑制瑞郎升值”,同时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此举意味着瑞士放弃了所谓“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而采用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瑞士央行为瑞郎寻找一个“货币锚”,这个“锚”就是欧元。
为抑制经济衰退,瑞士央行在今年8月将基准利率调降至“零”,并提升银行系统流动性,同时警告说:“会采取进一步措施。”此后,瑞郎兑欧元贬值幅度达到了18%。现在,人们又看到了“进一步措施”——为瑞郎兑欧元汇率设置底线。此举让瑞郎进一步大幅、快速贬值,同时也意味着瑞士央行大量收购美元、欧元,同时释放出大量瑞郎基础货币,这将是一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之后,美元不断贬值,尤其是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之后,美元的贬值趋势实际十分明显。但是,欧元区同时以债务危机为由,“锚定”美元,和美元同步贬值,这使得“美元指数”所表达出的美元币值严重失真,同时也使“锚定”美元的欧元汇率走势失真。
这样的失真在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在包括瑞郎、人民币在内的其他国家货币的不断升值中得到了体现。瑞郎的不断升值,使得瑞士经济陷入衰退,该国第二季度GDP增幅已经降至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
此前,巴西等国为了挽救经济颓势,避免“滞胀”风险,纵然冒着CPI持续走高的后果,开始踏上降息之旅。
笔者不支持这一观点。原因是,“货币篮子”当中的货币,除了美元,其他无法承担国际结算功能。所以,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恐怕也正因如此,央行根本不敢说“盯住一篮子货币”,而羞羞答答地说“参考一篮子货币”。甚至汇改至今的5年间,所谓“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根本无法公布。这说明,央行自己对“这一汇率的有效性”都抱有“怀疑态度”。以至于汇改5年,所有中国人、中国企业看人民币汇率,目光根本就离不开“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表现。
但此时此刻,人民币仍在升值的路上。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条件,而货币紧缩势必严重压制“内需”,压制经济增长,而对抑制输入型通胀升意义不大。
比经济增长被压制更危险的情况是:在尚未找到“货币锚”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着“自由浮动”的方向推进,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那结果必将使中国经济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危机在所难免。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启动。中国开始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是否可以将“一篮子货币”作为人民币的“货币锚”?
但货币不可以无“锚”!
看看这些年汇率无常变动过程中,哪些货币表现最为从容?加元、澳元、卢布等资源底蕴十分丰厚的货币。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货币无论如何都是有“锚”的货币。人民币过去以美元为“锚”,这是正确的,但未来,人民币以谁为“锚”?
构建一个怎样的“货币锚”最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才应该是人民币汇改的核心问题。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上一篇:周其仁:人民币以何为锚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