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华网、新华社联合国分社、中国移动咪咕视讯共同打造的融视频栏目《直播联合国》,一经推出,便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品质口碑。
该作品在内容、形式和媒体转型三个维度,有较多值得分析的实践经验和启示。特别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从纸面概念走向深度而广泛实践的背景下,类似的融视频栏目值得重点关注和鼓励。当前媒介融合已经不仅是传媒传播和发展的生态,更深度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认知方式、组织方式等多维的生存状态,我们对融媒体作品和产品的讨论便更具备普遍性的意义。
形式的探索:短视频、多渠道、可分享
《直播联合国》采用短视频的方式(每集大约5分钟左右),这是形式上的准确选择。在当前影视新媒体化的过程中,影像的短视频化呈现与传播,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这与4G、5G技术发展有关,与新媒体时代人的碎微化生活有关,也与智能终端的便捷性观看有关。我们的影像观看行为,急速从长视频的线性“观看”,转向短视频的自主化“刷看”转变。在未来,《直播联合国》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发渠道,对视频进行进一步多样化、多长度(如长度更短的视频)的剪辑,最大程度利用现有作品进行饱和传播。
同时,《直播联合国》依托新华网的融媒体制作能力,依托中国移动的传播网络,在多平台、多终端进行传播,这种渠道的开放性、自由性也值得肯定。所谓媒介融合,“融”是基础,这本身就强调不同渠道之间的互联互动、打破壁垒,甚至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天然地不认为各种渠道有壁垒,而只是把不同渠道看做可供烹制大餐的各种配菜和调料。
与多渠道传播紧密相连的是,《直播联合国》的这种传播思维和实践,为受众和用户的“分享”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全龄”使用的时代,受众和用户已经被培养出一种自在而自觉的分享习惯,已经不满足看完某个内容只是“独乐”,而更加期待分享之后的“众乐”和反馈带来的愉悦。《直播联合国》提供的多接口分享,并对分享加以“鼓励”,这是对媒介融合时代观众和用户心理的准确把握。
内容的探索:知识性、网感化、多形式
《直播联合国》依托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的前方报道力量,挖掘联合国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和历史资料,讲述联合国成立、发展、运行等多角度的知识和故事。显然,对于普通受众和用户来说,联合国的权威感、神秘感、新奇感是非常好的叙事选题,自带IP的选题能够天然地引导观看流量。
而更为重要的是,《直播联合国》对联合国知识和故事的具体叙事,则更为讲究,在具有亲和力的叙事中,该作品更多地选择了受众和用户“喜闻”和“乐见”的内容,加以呈现和放大。特别是该片还注重向青年人传递知识,不少内容都颇具网感:从动画形象的设计,到知识点的选取;从叙事的故事化,到叙事的软性化,都颇符合新一代“数字原住民”青年人的网感化认知,颇具短视频爆款的气质。
而除了常规的空镜头、叙事镜头、资料视频、人物出镜、画外音旁白等方式之外,《直播联合国》还采用AR、VR、二维动画等多样的融媒体形态,突出了科技感和人文感的两相交融。《直播联合国》在人文话题的厚重内容之上,以前沿感、科技感、网感的形式来点化;在多元形式的活力释放之上,又以知识性、人文性、历史性的内容来扎实支撑。
媒介转型的探索: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突围之路
当前媒介融合时代,为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严峻的转型考验。传统主流媒体若需持续保持强影响力,必须在生产环节、传播环节和运营环节进行重构,需要践行生产的去壁垒化、全媒体化,传播的跨媒体化、网感化,运营的用户思维化、机制创新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主流媒体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类似《直播联合国》的作品出现,在主流媒体融媒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同时,《直播联合国》以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方式、中国的讲述,自觉地呈现并传播了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在其中贡献的积极力量,包括新华社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这也是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进行历练的一次尝试。
这也启示我们,在未来,以媒介融合的方式,中国主流媒体不仅能够持续影响国内舆论、塑造中国社会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同时也需要主动出击,切实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发言权、领导权上,做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如此,《直播联合国》的推出,给我们提供了多维度、多领域的思考和启示。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