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
一、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的确定
(一)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背景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是基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而进一步明确的。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他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时隔三年,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又明确提出了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的要求,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了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就是“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背景,还有一个背景是“三个文化带”的提出。
“三个文化带”的提出其实是一个创意。北京市文物局基于多年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理念,提出要整体保护长城、运河、西山这三个文化带,目的是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保护利用,挖掘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在2015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3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均有提及,但是对这三个文化带的具体表述有所变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四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提出,要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四个层次,即加强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两个重点区域,即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三条文化带,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这就是“三个文化带”到目前为止比较准确的表述;九个方面,即加强世界遗产和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九个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特别是后来在西山文化带里又加了永定河文化带,把西山、永定河合在一起,山水交融,阴阳相合,也很有创意。
(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的提出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并于2017年8月18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明确了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至此,北京市委明确提出“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当时蔡奇书记指出,首都文化至少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次会议还宣布成立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蔡奇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和时任副市长王宁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下设一办七组(后增加一组),办公室就设在市委宣传部,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兼任主任。八个专项工作组,包括:老城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长城文化带建设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文化内涵挖掘组、文化建设组、产业发展组,后来为了加强中轴线申遗工作,专门增加了第八个组——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
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内涵与意义
(一)“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内涵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内涵,即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老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主要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之都。
进一步解读,我认为,“一核”是灵魂,以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像人戴了一个高高的大帽子,这是“核”,有高度。“一城三带”是空间载体和主要抓手,它就像身体躯干一样。“两区”是落脚点,就像穿一双靴子要脚踏实地,也就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的建设。
(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意义
文化带,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即带状文化区,是具有共同生态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属性的带状空间单元,在生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文化带是一类地域综合体,文化带形式有利于区域文化遗产成线、连片保护利用,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中,是一种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结合理念和视角的体现,是一种创新。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提出,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政治站位高、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抓落实求实效的特点,对于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落到实处,整体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文化中心起到支撑作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一城”与“三带”的相互关系与历史演进
(一)“一城三带”的自然环境基础
我们要想理解“一城”与“三带”的关系,首先要看它处在什么样的区位上,是发生发展在怎样的环境基础上。北京位于华北平原最北端,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和东北松辽平原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汇之处,这三大地理单元同时也是农耕、游牧、狩猎采集三大经济文化区汇集的地方。自古以来,北京就处于上述南北、东西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前沿地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地。所以,北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它是一个“金名片”。从地貌上来看,北京地处中国地貌三大台阶的第二、第三级台阶相接的地带,在历史上一直是农牧交错的地方。
这是中国的地势图,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扼守在美丽的“大公鸡”我们祖国的咽喉地带。北京西部、北部和东北三面环山,东南面向华北大平原,缓缓向渤海倾斜,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湾——北京湾,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
北京依山襟海,地处要冲,是南北交通枢纽地带,自然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非常独特。自然地理区位决定北京独特的交通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决定了它独特的政治地理区位。因为处在不同地貌单元、不同民族、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文化之间,所以北京一直是南北、东西民族融合的地方。
北宋文学家范镇在《幽州赋》中说,燕京之地“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河济”就是指黄河和历史上的济水。范镇认为,燕京之地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是非常好的一个地方。古代南北、东西文化交流(从这个地图上可以看到)主要是通过关沟、古北口和喜峰口等北京周边山脉中的主要天然通道得以进行的。
关沟是太行山和燕山的分界线,是我国古代北方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太行八陉之一,在历史上叫军都陉。其中有一个叫小西山,是西山向北京平原延伸部分,地貌学上叫香峪大梁。在历史上,在西山的历代经营,比如清代达到高峰的“三山五园”,主要是在小西山上,它的海拔最高只有700多米。这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永定河。永定河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它是海河的支流,斜贯北京西南部,也是最大的过境河流。它发源于山西桑干河,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内蒙古高原的洋河。这两大支流在官厅水库(官厅处于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处)附近汇合,并且接纳了延庆盆地的妫水河。那么,在官厅汇合以后,以下河段就称永定河,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五个省市自治区。永定河北京段全长170公里,流域面积是3105平方米,分为山峡段、平原城市段(或者叫山区和平原过渡段)以及平原郊野段,在出山口门头沟区三家店这个地方进入平原地区。
永定河最早的名称是㶟水,晋代下游曾称清泉河,隋唐时期称桑干河,辽金以后直至清初上游仍称桑干河,中下游称卢沟河,因河水含沙量高、河道迁徙无常,元明清时期称浑河,俗称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在卢沟桥以下至当时的狼城河河口两岸筑堤后,为使河道永久安定,造福民众,康熙赐名“永定河”。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修筑了官厅水库,才改变了永定河的水文特征。最近通过沿途五省市的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干涸四十多年之后,它现在终于又恢复通水了。
(二)“一城”与“三带”的相互关系
老城和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共同构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而且都是重要的首都功能区。“一城三带”范围基本涵盖了北京全部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一共有七项世界文化遗产,一城三带全部涵盖;绝大部分的国家级、市级重点文保单位,也都被“一城三带”涵盖了。通过老城和三个文化带,就能把成片、连线遗产保护的目的基本实现。在北京城市诞生、发展、地位不断提升和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历史过程中,“三个文化带”逐步形成和发展,作为北京城周围的辅助性、服务性区域,与北京城同步发展,文化积累越来越深厚,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也就是说,“三个文化带”实际上是服务于主城,服务于核心,作为周边的辅助性区域,跟中心城区同步发展。如今,“三个文化带”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首都功能区,蕴含着丰富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丰富的首都文化内容。
(三)“一城三带”的历史演进
下面就介绍一下“一城三带”是怎么形成的。只有大致了解“一城三带”的历史演进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应该怎样保护和发展“一城三带”。北京地区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城市历史发展关系密切,其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层累的过程,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而发展。自史前旧石器人类文明、新石器农业文明肇始,直至今天,历史文脉连绵不断。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见证。
这是北京地区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图。周口店北京人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的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遗址,在周口店非常集中。距今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遗址,在周口店也比较集中。
再往西北走一点,从图上看到的东胡林,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转变时期。在这里,新石器的农业已经开始出现,现在已经发现了七具人骨。
再往东北方向看,距今六七千年,平谷就出现了以上宅为代表的上宅文化。考古学把上宅作为单一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文化,它体现了黄河的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所以单独命名为“上宅文化”。从这里也能看出,北京一直是南北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并同时受南北文化的影响。
从上宅往西北一点,在刘家河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商代器物——青铜器。
在平谷上宅文化这个地方现在建了上宅文化纪念馆,出土的这些器物非常有意思。1989年,上宅文化陈列馆建成。
这是平谷区刘家河出土的商代文物,非常精美的青铜器,盘上有两只小鸟,金光闪闪的是一只耳环。也就是说,商代的统治中心在中原,没有到达华北平原最北端北京地区。当时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经非常频繁了,包括跟中原地区、北方都有交流。
北京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三个文化带和城市同步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诸侯国都城阶段(从西周分封至战国时期);第二个阶段,东北边疆的军事重镇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作为统一帝国的东北边疆的军事重镇,或者分裂时期北方民族频繁活动的区域;第三个阶段,全国首都的序曲,从陪都到都城阶段(辽金时期);第四个阶段,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阶段,就是元代,建了元大都;第五个阶段,古代都城建设集大成阶段,是最辉煌的阶段,就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第六个阶段,民国时期,从1912年到1948年,前半段1912到1928年曾经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之后就作为北平市;最近的一个阶段,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1949年以后。我简要地从这几个阶段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一城三带”的发展演变过程。
1.诸侯国都城阶段:西周至战国
首先是西周分封了蓟和燕两个诸侯国都城,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还没等着下车,就分封了蓟侯国,现在主流意见认为,这个年代是在公元前1045年。又过了10年左右,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期,又分封了燕。蓟是当地的旧族,燕是周朝的嫡系,当时是分封了召公奭到燕这个地方来做诸侯国的侯,但是由于他在朝中辅政,就派他的长子克过来统治,所以克才是真正的第一代燕侯。西周的燕都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现在这个地方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而且有博物馆。
北京城西南角广安门一带就是蓟城的位置,在春秋时期,燕灭掉了蓟,之后燕就搬到了蓟这个地方,从此叫燕都蓟城,原来的南北两个诸侯国就变成了一个诸侯国,燕这个地方就被放弃了。所以燕这个地方有大量的考古遗址发现。战国时期,北京附近还出现了长城,就是燕北长城,但是没有经过北京,从张家口承德一带到赤峰就向东北去了。
这是蓟城建城纪念柱,碑记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题写的。侯先生研究北京历史地理成果丰富,为现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发展以及规划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北京西客站旁边的莲花池在蓟城的时候被称为西湖,西湖水系是蓟城的水源命脉所在,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计划在这里建北京西站。侯先生等人在了解之后,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呼吁保留这个北京三千多年前的生命印记。最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侯先生等人的意见,修改了原有的方案,为了保护莲花池,把西客站向东移了100多米。现在从西客站出来到南广场,在它的西侧就有一个莲花池,但是这个莲花池比历史上的西湖已经小了很多,大概仅为历史上西湖的五分之一。
关于燕,前面提到,召公奭在朝辅政,由其长子克赴燕主政。我们在燕都遗址发掘出很多青铜器,上面都有铭文。比如青铜酒器克盉、克罍的盖与器口内壁,均铸有阴文铭文各43字,铭文字数和内容均相同,铭文记载了燕由克主政的情况,还有他比较孝顺,青铜器上的有些铭文,是记载他把美食送到关中(西周的都城在关中)孝敬他的父亲。
战国时期的燕国,你看(上图)就剩了一个了,而不是西周刚分封时候的一南一北两个诸侯国,就是一个诸侯国——蓟城,这是燕都蓟城。
这个时候在燕山这一地区主要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比如在延庆就集中发现了五六百座山戎墓,从图上也能看出来它的分布,在妫水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山戎墓葬,这也说明一直是不同的民族在北京这个地方居住。刚才讲到,在燕昭王时期北京附近就出现了长城,《史记·匈奴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南大古城)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这是蓟和长城的相对位置,它在长城以南,这是战国的燕北长城。燕还修了一个南长城,叫“易水长城”。
2.东北边疆军事重镇阶段:秦汉至隋唐
第二个阶段,从秦汉到隋唐,北京是大一统时期的东北军事重镇和分裂时期的北方民族活动区。秦汉时期北京这个地方叫蓟城,是地方行政区划最高级别行政区的治所。秦统一以后,实行郡县制;到汉的时候,国和郡是平级;到汉代后期,又有了州,从虚到实,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北京蓟城这个地方是幽州的治所。总之,它就是各个时代最高级别行政区划的治所。秦汉时期,蓟城是东北的军事重镇。西晋时期,修建了西山寺庙,留存至今,就是西山的潭柘寺。北朝时期,北京地区开始修建长城,这个时候是在北京地区最早出现长城,它是沿着燕山山脉内脊修建的。后来这个长城大部分被明代长城沿用。也就是说,北朝的长城基本上奠定了北京地区长城的基本格局,这是“一城”和文化带的里面的西山、长城的情况。
隋代,北京地区开始出现运河。之前北京地区也有用河运物资的情况和记载,比如潮白河,但是那时还不能称为运河。能称为运河的,就是隋代修的永济渠,它是一个躺倒的人字形的,顶端在西部的洛阳,能够把余杭(现在的杭州)的物资运到洛阳,为首都供应漕粮、物资。因为它的都城在关中,洛阳是它的东都。隋代把运河修到了北京,这就说明北京地区的军事地位特别重要,所以运河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隋代北京这个地区叫涿郡,唐代叫幽州城,这个时候西山的寺庙开始增多。这是在东北军事重镇阶段“一城三带”的文化积累情况。
从秦汉开始,蓟城就成为了统一时期中原王朝北部边疆的军事重镇或分裂时期不同民族区域活动的中心。比如在秦汉的时候,蓟城就一直是抵御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民族的东北军事重镇。秦朝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它起临洮(现甘肃岷县),到辽东,延袤万余里。在北京这一带北部,基本上沿用了燕国的长城。
这是秦长城图,北京在长城以南。
西汉时期,为防匈奴的严重威胁,重新修缮并增筑了北方的万里长城。《汉书·赵充国传》:汉长城“从敦煌到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这就是汉代的长城,与秦长城相比,又向西延伸了。在北京北部地区依然是以战国燕长城为主。
三国时期,北京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水利工程。在三国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驻守蓟城的魏镇北将军刘靖为了军事目的,屯田守边,开发了北京地区第一个大规模人工水利灌溉工程——戾陵遏和车箱渠,灌溉稻田,发展了北京地区的农业。
北朝的时候,北京地区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北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和北齐所修长城,沿燕山内侧山脊而筑,形成了今天北京长城的基本格局。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修筑了“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从上谷郡治居庸县(今北京市延庆区)向西延伸达黄河东岸今山西偏关一带的长城。这是现今北京地区有明确记载、规模较大的第一条长城。
这是北魏幽州的位置。过了100多年,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口)西至恒州(今山西省大同)九百余里”。第二年,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北齐“自西河总秦戍(今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军事防御体系配置就更加完善了,并且60里设一个戍守的据点,要害的地方置州置镇,一共有25处。北齐的长城是大段落地通过北京北部的。
这是古北口北朝时期的长城。北边这一条是明长城,南边这一段就是北齐长城。北魏、北齐长城用土、石筑成,北周、隋、唐时期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后来大部分为明代长城所利用。
隋唐的时候,蓟城在军事、政治上的地位更加突出,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南北民族贸易中心。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了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了军事目的,又开凿了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永济渠北端最后一段利用桑干水(永定河),当时直抵蓟城,流经蓟城南郊。到公元610年,隋大运河全线贯通,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现在的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这条南北大运河第一次沟通了中国南北的五大水系。
这是隋唐运河和元代大运河的走向示意图,这是我在山东聊城运河博物馆拍的。浅色的是隋唐运河,它是一个躺倒的“人”字形,它的左边顶端是洛阳。深颜色的是元代的大运河,它裁弯取直了。右边的图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的走势,它和元代的京杭大运河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局部也有所不同。
唐代对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加以疏浚、整理、补缀、扩充。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全国统一之后,都曾利用蓟城作为兵马粮草的集结基地,向东北进行征讨。
3.从陪都到都城阶段:辽金时期
北京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就是从陪都到都城阶段,是在辽金时期。辽在北京设了南京,金在这里设了中都。辽金时期,西山的文化积累开始加速,金章宗时期就设了燕京八景,其中一些就在西山。金代北京地区形成了运河网络。辽金都是五京制,辽把北京作为陪都,上京这个地方就是它正式的都城,因此需要有物资供应,所以就形成了运河体系,而且金代也治理永定河。因为辽金时期,南北融为一体,长城更多的不是用于军事防御,而是作为南北民族交往、贸易的通道,所以古北口这个时候就会设关,在这儿征税。但是金代为了防御更北的蒙古族,挖了壕堑,就是让蒙古马不容易过来的沟壕,这也是一类长城。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镇守太原的后唐大将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搬来契丹援兵,灭掉后唐,建立后晋政权。燕云十六州被拱手相让给了契丹,从此北京(燕京)地区处在了契丹族控制之下。由于深知燕山之南幽蓟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辽(契丹)立即于公元938年升幽州为南京,作为陪都,又称燕京。辽南京沿用唐幽州城,在西山等郊区营建行宫、寺院。燕京为辽的文化中心。
这是辽南京的位置。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北京处在北方民族的南部边缘。之前它都是处在南部中原势力的北部边疆,现在它变成了北部势力的南部边疆了,这就发生了一个变化。现在古北口还有一个杨令公祠,实际上这是契丹人建的。在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后,辽宋和好,互派使臣,古北口是北宋去辽上京往返的必经之道。契丹人在这里修杨令公祠,一是向宋表示友好,二是表示他们对杨令公(杨家将的首领)的敬意。杨令公战败被俘,但是他拒绝投降,最后绝食而死,契丹人对他很崇敬。
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下诏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南白城子)迁都燕京。历时两年,完成都城营建工程,于1153年(金贞元元年)正式迁都燕京,名为中都。金袭辽制,设立五京,以中都为京师。此距今865年。那么他来了以后,就把原来的西湖就改名为莲花池,因为他迁都的理由之一就是上京这种酷寒之地种莲花不易成活,燕京水肥土沃,适合种莲花。
这是京中都建都纪念阙,这个地方有北京建都纪,也是侯仁之先生题写的。
中都成为都城后,必须有充足的粮食物资供应皇室贵族、官僚集团及驻军需要,而中都地区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所需,于是大力发展漕运,以供给京师。先后开凿漕河、金口河、闸河(现在的通惠河)等运河。打通了海淀台地。北京地区运河体系基本形成。
位于京东的通州,是北京城东部的门户,从西汉建置路县起直到今天,始终随北京城的兴衰而兴衰。金天德三年(1151年),金海陵王决定迁都燕京的时候,同时决定把这个地方升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其地位日益提高。
金代在中都城郊外多处修造行宫。其中,最重要者为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东北近郊修建的大宁宫,明昌二年(1191)改称万宁宫,就是现在北海公园琼华岛一带。另外,金章宗时期还在北京西山建造了著名的八大水院行宫:圣水院(黄普寺)、香水院(法云寺)、金水院(金仙庵)、清水院(大觉寺)、潭水院(香山寺)、泉水院(玉泉山芙蓉殿)、双水院(双泉寺)、灵水院(栖隐寺)。前六院在海淀区,后两院分别在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多数行宫遗址今仍存,如人们比较公认的有:泉水院,即玉泉山芙蓉殿;清水院,即今大觉寺;潭水院,即香山公园香山寺。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开始改建西南郊卢沟河(今永定河)古渡口上的浮桥为石桥,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命名广利桥(今卢沟桥),进一步发展了南北交通。“卢沟河”,多数专家认为它是女真人的语言。随着北京地区城市的建设、寺庙的建设、宫殿的建设等,从西山大量开采木材,它的环境在退化。
4.全国的政治中心阶段:元大都时期
元大都时期,北京地区的运河开凿达到了顶峰,在原来金朝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金、元之际,蒙古部队曾经三次攻打金中都城。1215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就攻占了金中都,在兵荒马乱之中,把中都宫殿一把火烧了,并将中都更名为燕京。后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位,然后开始把都城设在元上都。1264年(至元元年)八月,忽必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1267年(至元四年),又下令在中都东北郊外金代离宫大宁宫一带另建新城,放弃了依傍莲花池水系历史相沿的旧址,将城址迁移到积水潭所在的高梁河水系。
1272年(至元九年),蒙古正式以“元”为国号,并改中都为大都,蒙古人称为“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皇城)的意思。1274年(至元十一年)新城建成。元大都是元帝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我们从上图也能看出来,从中都这个位置到西北部大都的迁移。
元大都城平面设计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日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元大都城的设计者刘秉忠,以《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内容为依据进行规划修建,并创造性地把这一带的水给纳进来了,这就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民族文化之间的一种融合。
图片21
这是元大都土城遗址。元代定都北京后,粮食等各类生活和生产物资大量依赖南方。一方面大规模扩修运河,“裁弯取直”,航线缩短900多公里,将江南的粮食、物资直接运抵大都,不再绕道洛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运。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它是流淌着的活态遗产,其发挥的作用能让南北维持统一,增强南北文化的交流,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交流、商业往来,哪怕战争也是一种惨烈的融合。
现在南水北调的中线,最北端的调节池,就是团城调节池。2014年底,“长江水”进京后就是流入昆明湖旁边的团城湖,再通过团城湖进入各大水厂,从而进入千家万户。2015年,在颐和园西南墙外建成了团城湖调节池,现在这个地方的水经过堤水设施,可以沿着京密引水渠回灌到密云水库。在元代,为了满足大都城市用水和漕运的需要,元朝对大都的水利资源开发和漕运工程建设尤其重视,城内河湖水系经人工调整,又增开渠道,不仅疏通坝河(原旧漕河),开金口河,改造旧闸河,还开凿了白浮瓮山河,与旧闸河贯通建成通惠河,取得了辉煌的城市水利建设成就。
那么,做这些工作,包括主持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还有从白浮泉到通州,修白浮瓮山河和通惠河的是谁?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自昌平白浮泉至通州,郭守敬主持开辟的水道全长164里104步。上游引白浮水的规划,是在北京史上首次进行的“跨流域调水”,现在京密引水渠自昌平以下,仍然沿着郭守敬当时所开渠道的基本流向。下游元大都海拔高出通州约20米,在瓮山泊以南与通州之间设24道水闸。
从1292年到1293年,他用一年的时间修建了通惠河。据《元史》记载,元至元三十年(1293),郭守敬主持开浚的运河通航,正值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返回大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赐名‘通惠河’”。“通惠河”之名便由是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元朝通惠河的开凿进一步促进了大都的商贸繁荣。
元代通惠河沿途还设了24个闸,这是闸的位置示意图。
5.古代都城建设集大成阶段: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修建了明清北京城。明朝时长城的修建达到了顶峰,并继续利用运河,直到清末运河才停用。清朝在西山修建了“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修建也达到了顶峰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陷元大都以后,元顺帝带着残余势力退回漠北。同年9月12日,大都更名北平,大都路改为北平府,北平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后来,朱元璋派他第四个儿子朱棣做燕王,驻守北平。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军队打到南京,发动了“靖难之变”,最后夺取他的侄子建文帝的皇权,并于第二年宣布改元永乐。永乐皇帝上位以后,立刻把北平改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他下令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把元朝宫殿都拆毁,建造新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新宫殿竣工,宫殿仿自南京,更为宏敞。南郊增筑的天坛与山川坛亦同时告成,就是现在的天坛和先农坛。第二年(1421年),明朝政府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以顺天府为京师。所以明年(2020年)是明北京城建成600周年。现在形成的凸字形北京城,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成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开始增建城南外垣。嘉靖四十三年(1564),外城建成。明朝形成了凸字形的北京城,而清朝沿用了这个城的空间格局。
这是明北京的位置。
这张图清晰地显示了北京城址的迁移以及它所依托的水系的变化:从蓟城到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城。明北京城先是放弃了元大都的北城墙,把北城墙向南移了将近5里,形成了现在北二环,成了明北京城的北城墙。后来又把南城墙又向南移了一点,形成了现在前三门这个位置。嘉靖时期又加盖了外城,那么就形成了凸字形的北京城。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以后,重修了京杭运河,仍引玉泉山泉水汇入瓮山泊,由城北流注积水潭。扩建北京皇城北墙与东墙,河道阻隔,粮船再难入城,最西端码头改在东便门外大通桥。再后来,到清朝,它还可以沿着东边的护城河到朝阳门,所以朝阳门一带也有粮仓。这是运河。
另外一个文化带是长城文化带。明朝是修筑长城的最后一个朝代,最终完善了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终明一代,为防御鞑靼、瓦刺入侵,多次修筑北京附近长城及沿线关塞城堡。在今北京地区,明朝所修长城大部分沿用了北魏、北齐长城的基础,但亦有部分地段为另外新筑。
明长城在修建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北京周边以条石作基,青砖包砌,白灰勾缝,特别高大。这主要是戚继光的发明。此外,戚继光还创造性地修建了空心敌台,他在《练兵杂纪》中对空心敌台有详细记载,敌台高低大小不等,各个敌台之间互为犄角,相互救应,敌台里都配备有火炮,鞑靼的弓箭无法射到敌台里的士兵,骑兵在火炮的攻击下也不敢靠近长城。每个空心敌台还置有百总(明代边军中军职,秩正八品,麾下有百名战兵)一名,负责指挥战斗。
这是罗哲文先生画的明长城示意图。
这是北京地区的长城的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城环抱着北京城。清朝沿用明北京城,总体布局没有改变,街道系统大体如旧,只做了局部重修和改建。清朝在北京城外西北郊营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统称“三山五园”。“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它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其实还不止这五园,这只是一个概称。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里把“三山五园”作为与老城并列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区域。
清朝就不再修长城了,而是沿途派兵把守,康熙还有诗这样说:“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他用蒙古族做北部屏障,防御更北的沙俄。所以清朝民族融合、团结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三山五园”成为紫禁城之外的另外一个政治中心,可以称为第二政治中心,清朝皇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三山五园”度过的,还有就是南边南苑。明朝的时候南苑叫南海子,清朝才叫南苑,它也是京城之南的一个皇家园囿,在元代的时候叫“下马飞放泊”。
康熙实际上长期驻守在畅春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他到南苑去打猎,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于是回到了畅春园,结果回去以后没几天就驾崩了。另外,康熙皇帝还经常到塞外,就是现在河北承德的木兰围场打猎,一方面是练兵;另一方面,又赏赐,又一起围猎,也是笼络西北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将领;第三方面,也是震慑更北的沙俄。
南苑面积很大,可以说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园囿,在永定门外10公里,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面积约216平方公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收现银,就是不再运漕粮了,只交银两就行,所以运河就停止了。1904年,正式裁撤漕运总督,漕运废止。清代大力治理永定河,比如,康熙采取了浚河筑堤、借水攻沙、借清刷浑等举措,并赐名“永定河”。
这是古北口的御道。清朝皇帝从“三山五园”出发,然后出古北口,到木兰围场,沿途有很多行宫,避暑山庄就是热河行宫,是最大的行宫,他在这里宴赏少数民族,成了塞外政治中心。
6.民国时期的北京:1912—1948年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1912年到1928年,北京都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都城。北伐战争后,1928年迁都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北平,中国人民开始了八年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日寇进行了顽强斗争,建立了平西根据地、平北根据地、冀东根据地,留下不少抗战红色遗迹。比如房山区的霞云岭乡堂上村,这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的诞生地。1943年10月,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作为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成员,与另外3名战友组成小分队,深入平西根据地进行抗日宣传,来到堂上村,在此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歌词加了一个“新”字,变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有香山,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入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后来才进京“赶考”。所以红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挖掘、保护、传扬。
7.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1949年以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到现在为止,北京已经做了七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性质,每一次规划里都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表述。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北京经过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建设,现在又在进行老城的整体保护。北京是1982年国家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49年以后,京杭大运河重新疏通、建设、利用,而且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对其的保护和开放旅游也是国际交往的一个窗口。这些文化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西山也进行了绿化,永定河最近几年进行上下游联动,全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前不久又达到了有水的状态。另外,“三个文化带”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常好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
四、“一核”引领下“一城三带两区”的保护与发展
“一核”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来保护发展“一城三带”、建设“两区”。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来做好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之七,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也为北京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方向。比如我们要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那就得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让优秀传统文化转变成人民的生活实践,变成自觉的行动,文化的脉络、民族的文脉才能传承下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际上就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新版城市总规里面也专门提出,“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要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造活力”。新版总规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格局。“一核”就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一主”就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一副”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两轴”即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向延伸)、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多点”就是多个布点,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前面还提到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都要体现在“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建设里面。
这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和文化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还有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也是北京城市总规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文物保护与腾退,完善保护实施机制,坚持整体保护的十个重点:保护传统中轴线;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郭;整体保护明清皇城、恢复历史河湖水系;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传统地名;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分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十个方面宏观、中观、微观全都包括了,是全面、系统的保护。
新版城市总规里还提到了要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这是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
这是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结构规划图。
如何认识“三个文化带”的功能地位呢?大运河文化带提供物资保障,进行文化交流;长城文化带提供安全护卫,使民族融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主要功能是精神颐养和治国理政。三个文化带的文化价值,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包括中轴线,中轴两侧对称,高低错落,收放有序,这都是中正和谐,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具体来说,它体现了天地人和,国家一统;民族融合,宗教和谐;包容厚德,开拓创新等文化价值。东西万里长城和南北京杭大运河,一横一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了我国大地北部和东部的主要人文地理框架;东北自长城居庸关所在的关沟向西南方向绵亘400多公里的太行山则是中原地区与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线。北京地区的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坐落在我国北部、东部人文地理大框架的北端,历史上与北京城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环抱京城,控扼冲要,同步发展,承担着重要功能。
那么怎么样对“一城三带”整体进行保护?我觉得要系统地进行保护和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把“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嵌入了一个专栏,提出将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我个人认为,“三个文化带”的保护和发展,应该是做好遗产保护、文化挖掘、生态修复、环境整治、设施建设和(适宜性的)产业发展等工作。“一城三带”特别是“三个文化带”的保护和发展,应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构建首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分别应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太行山文化带、永定河文化带的龙头,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