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中华学习网

新中华学习网

要专家找新中华
当前位置:新中华学习网 >> 专家观点>>宋世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

宋世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

  从1982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进行了8轮行政体制改革。1982年开启的第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重点是实行干部年轻化。1988年启动的第二轮行政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需求,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93年启动的第三轮行政体制改革,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明确了中国内地行政体制改革的目的。1998年启动的第四轮行政体制改革,为解决机构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2003年启动的第五轮行政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环境,开始关注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问题。2008年启动的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服务型政府,开启了探索建立大部门体制的进程。2013年启动的第七轮行政体制改革,为五个建设提供组织支撑,将政府职能转变放到更加优先的位置。2018年启动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自然包含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那么2018年启动的第八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我们现在初步判定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言而总之,行政体制改革40年,我们共进行了8轮改革,每5年进行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每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历时最长的4年半完成,最短的是2018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要求一年内完成,到2019年3月底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体制改革要基本完成。

 

  本专题我想给大家交流三部分内容。第一,前七轮改革的背景、重点和历史贡献。我选三个维度:一是改革背景,解决“为什么要改”的问题;二是改革重点,解决“改什么”的问题;三是改革的历史贡献,也就是每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为我们到底留下了哪些正资产。第二,第八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特色,也就是2018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布局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什么特色。第三,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进行小结。

 

  一、前七轮改革的背景、重点与历史贡献

 

  让我们一道回顾前七轮改革的背景、重点与历史贡献。

 

  (一)1982年: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波澜壮阔。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1982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1982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这一轮改革历时两年半。1982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批准了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8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省、市、自治区党政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在1983年冬天或1984年春天完成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

 

  1.改革背景。1982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就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时对政府职能定位是经济建设。另外,1977年到1981年这四年间,机构膨胀、职数增加、人员老化、难以为继。1977年到1981年国务院增设了48个机构,国务院的部、委、直属机构共计100个,有一个部的副部长就达26个。

 

  2.改革重点。这一轮改革重点是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提供组织人事基础。1982年1月11日、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构改革精简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如果不进行这场革命,不论党和国家的整个政策怎样正确,工作怎样有成绩,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党和政府的机构这样地缺少朝气、缺少效率,正确的方针政策不能充分贯彻,工作不能得到更大的成绩。不但要注意出的问题,还特别注意进的问题,关键是选拔比较年轻的德才兼备的干部进领导班子。

 

  3.历史贡献。这一轮改革的历史贡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它开启了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历程。如果用三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标志是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二是精简各级领导班子,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完成后,据38个部委的统计,正副部长、主任除兼职以外,由原来的505人减到167人;三是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建设,国务院机构改革完成之后,新组成的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32%,平均年龄由64岁降为58岁。中国内地省级以下的地方机构改革,内容特别庞杂,这里我就不一一表述了。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第二轮行政体制改革鲜明地提出一个奋斗方向,那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1.改革背景。我给大家汇报交流改革的背景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面,有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实际上,我用PEST的分析方法来概括每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背景,P就是政治背景,E就是经济背景,S就是社会背景,T就是科学技术背景。1982年第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政治背景(P)。1988年第二轮行政体制改革应该说是既有政治背景(P)又有经济背景(E),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1987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全体会议原则批准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方案。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共有七个方面的内容:1实行党政分开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2进一步下放权力;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其中,“进一步下放权力”和“改革政府工作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直接相关。

 

  2.改革重点。1988年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精简经济管理部门转变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工作重点?因为1988年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是:实现政企分开,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强化综合管理职能。基于这样一个政府职能的定位,1988年国务院撤销了12个部委,新组建了9个部委。国务院撤销的12个部委是:原计委、经委、机械委、电子部、航天部、航空部、煤炭部、石油部、水电部、核工业部、城建部、劳动人事部。新组建的9个部委是:国家计委、机械电子部、航天航空部、能源部、水利部、建设部、人事部、劳动部、物资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从管理直属企业转到管理全行业,从管理企业人财物、产供销到管理行业规则和行业秩序,从下达各类计划、生产调度转到制定实施法规、标准、行政许可、行政执法。

 

  3.历史贡献。我个人从学术的角度把它概括为:1988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1988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设计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具有超前性、彻底性,可惜由于时局变化,没有很好地执行。这种缺憾不是改革者的缺憾,不是方案设计的缺憾,是时局发生重大变化之后的缺憾。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3年第三轮行政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历时三年半。1993年3月,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4年,完成了中央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1995年,基本完成了省级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1996年上半年,大部分地、市、县完成了机构改革的任务。

 

  1.改革背景。1993年第三轮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紧迫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下决心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

 

  2.改革重点。1993年第三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部门,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为什么确立这样一个工作重点?它取决于1993年党和国家给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1993年党和国家对政府基本职能定位是,政府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基于改革重点,1993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如下。

 

  这次改革,将国务院经贸办改建为国家经贸委;撤销能源部,设立电力部、煤炭部;撤销机械电子部,设立机械部、电子部;撤销航空航天部,组建国家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撤销商业部、物资部,设立国内贸易部。

 

  3.历史贡献。第一,这次改革首次明确了行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二,统筹党政机构改革设置开始起步。2018年开启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筹党政机构设置。但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始于1993年,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

 

  (四)1998年:撤销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1998年第四轮行政体制改革历时四年半。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及军团机关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2002年6月,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历时4.5年。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1999年党中央部门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有利于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大家可能要问,你讲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怎么突然讲到党的机构改革呢?朋友们,我们的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以及第八轮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上应该叫党政机构改革,所以我这个专题是以给大家概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为主,偶尔旁及党政机构改革。我们必须遵循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以偏概全。

 

  1.改革背景。这一轮改革的背景是,当时的专业经济部门(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尖锐矛盾。我们看一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是怎么概括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2.改革重点。机构庞大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尽量一次性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1998年的政府职能的定位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历史贡献。1998年这一轮改革的历史贡献,我把它概括了两句话: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消解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从此,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8年这一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组织机构图如下。

 

  1998年第四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

 

  (五)2003年:开始关注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2003年第五轮行政体制改革开始关注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省以下地方机构改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确定。这一轮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改革历时3年完成。如果说199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大刀阔斧、“简”字当头、以量变为主,那么2003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搞的是“精装修”,以“质”字优先。

 

  1.改革背景。2003年第五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是经济背景(E)和社会背景(S)。经济背景是,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又获得了一个第二大驱动力——对外出口。社会背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社会矛盾日趋增多,尤其是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贪污腐败等问题增多。

 

  2.改革重点。这轮改革重点是加强市场监管部门,组建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市、县普遍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组建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商务部;重组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经贸委归口管理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2003年,党和国家给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是: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言以蔽之,2003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把市场监管职能放到了更加优先的位置。

 

  3.历史贡献。这轮改革的历史贡献我把它概括为两条:第一,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第二,建立商务部,实现内贸与外贸的统一。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漠视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2003年第五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缺憾是没有在制度上对公共服务做出全面的战略安排,这个历史缺憾等到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来弥补。

 

  (六)2008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服务型政府,是2008年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鲜明特色。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08年8月25日,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地方机构改革。2008年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历时3年。

 

  1.改革背景。2008年这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背景是社会背景(S),就是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扩张与公共服务供给严重滞后,是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中国2007年的GDP是1992年的10倍,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下,1992年到2007年这一段社会文教费的支出徘徊在26%到28%之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新任务,那就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基于公共服务需求快速扩张与公共服务供给严重滞后这一对矛盾,党中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有两个要点是不可回避的:第一,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成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职能;第二,大部门体制是服务型政府的组织支撑。

 

  2.改革重点。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部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8项重点任务是:①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优化国家发给委、财政部、央行职能配置;②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③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④组建交通运输部,大交通体制从此起步;⑤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始建立大社保;⑥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⑦组建环保部,加强环境保护职能;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8项改革任务有5项涉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的政府职能定位是: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3.历史贡献。2008年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我概括了三条:第一,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命题;第二,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总方向,即: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百姓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第三,提出了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新命题。今天,我们依然沿用依然享受这些改革的正资产,这就是历史贡献。

 

  (七)2013年: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优先位置

 

  2013年启动的第七轮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到更加优先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那么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庄重地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至少有四个界定: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地方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意见》发布。2013年11月1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简言之,第七轮行政体制改革历时两年时间,当然职能转变的任务一直延续到今天。

 

  1.改革背景。第一个背景是经济背景(E),依靠政府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速度在放缓、结构在调整、动能在优化,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第二个背景是政治建设背景(P),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已经难以回避。第三个背景是文化背景(在PEST分析当中,它既属于政治背景(P),也属于社会背景(S)),支撑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既要管住“喉舌”,又要放开“食量”。管住“喉舌”,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会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放开“食量”,就是根据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四个背景社会背景(S),解决两大矛盾已经刻不容缓。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亟待解决。1982年中国GDP是5300多亿元,2012年中国GDP是52万亿元,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需多说。但是,我国社会发展这条腿还是比较短。2013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据此,我概括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亟待解决。第二对矛盾就是解决“维稳”与“维权”之间的矛盾。既要维稳,保证社会和谐有序;又要维权,就是要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第五个背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S),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治理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再也不能口惠而实不至。《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我国超过30%的河流和超过50%的地下水不达标;325个地级市中59.1%不符合新的空气质量标准,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不达标率达到76.1%。简而言之,2013年第七轮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背景要为“五位一体”提供强大的可靠的支撑体系。

 

  2.改革重点。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有两个: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013年以来,“放管服”改革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力军,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亮色。2013年党和国家给政府的职能定位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一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建立了大交通体制基本框架;二是,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是,整合食品药品,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四是,整合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组建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是,重新组建了国家海洋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从职能转变的10项任务到推进“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就在我们身边,“放”是简政放权,“管”是放管结合,“服”是优化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矢志不渝,不断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并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予以强调。对于“放管服”改革的内容,请大家允许我不在这个地方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了。

 

  3.历史贡献。第一,大大改善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坚信从企业到普通群众,支持“放管服”改革的占多数,赞同“放管服”改革的占多数,认同“放管服”改革效果的占多数。如果我们现在放弃深化“放管服”改革,我相信企业是不答应的,社会是不答应的。第二,大量数据证明,“放管服”改革促进了就业。我发自内心地为2013年启动的“放管服”改革叫好,因为它促进了就业,而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二、第八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特色

 

  第八轮行政体制改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它的改革内容大家并不陌生,所以在第二部分我主要是概括它的特色。

 

  第一个特色,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格局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前七轮行政体制改革,我是用PEST分析方法给大家介绍了改革背景、改革重点、历史贡献。而第八轮行政体制改革的视野更加开阔,是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格局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2018年启动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其价值定位是,进一步将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权制度化,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目的定位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奠定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目标定位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路径选择是,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

 

  2018年春天启动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带来了若干重大的变化,我把它概括了“三个不再”。第一,不再是单纯地建立起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而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它是在大局当中谋局部,大局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局部是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不再单纯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第三,不再是单纯地政府机构改革,而是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1982、1988、1993、1998年的改革,既有政府的机构改革,又有党的机构改革。要么先搞党的机构改革,后搞政府机构改革;要么先搞政府机构改革,后搞党的机构改革。2018年启动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在一个大的格局当中统筹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是先和后的问题,它是一体化的。

 

  第二个特色,以“五位一体”为轴心构建政府治理体系。2018年的政府职能定位是: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所以,2018年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以“五位一体”为轴心构建政府治理体系。20年之前的1998年机构改革是“破”字当头,破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2018年的改革是“破立”结合、“立”字当头,立的是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在2018年国务院机构设置中,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依然有26个。其中,新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共7个部委;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司法部;优化水利部、审计署职责。你们看,组建、重新组建、优化,都是“立”字当头。

 

  第三个特色,不仅要组建机构,而且要继续转变职能、优化职能。转变职能就是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不仅要组建机构,而且要转变职能;不仅要组建机构,而且要优化职能。转变职能和优化职能,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优化职能主要是要系统地解决职责配置的五个层面的问题,分别是:职责空白,即职责缺位;职责乏力,即职责不到位;职责分散(甚至碎片化),即同一性质职责配置给过多部门;职责交叉,即不同部门的职责出现交集;职责重叠,即两个以上的部门职责几乎完全重复。

 

  第四个特色,不仅要继续转职能,而且要转方式。建立现代政府治理体系,不仅要建立现代政府职能体系,还要建立现代政府治理方式。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来看,它至少力图实现四个方面的现代政府治理方式: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绩效治理。我在《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超过一万字的小论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篇小文当中,我详细地列举了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哪些改革试图确立综合治理,哪些改革试图确立系统治理,哪些改革试图确立源头治理,哪些改革试图确立绩效治理。如果大家对这四种现代治理方式感兴趣,不妨浏览一下。

 

  三、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的小结

 

  编筐编笼,关键在收口。纵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有哪些规律性现象呢?我谨慎地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的规律性现象做了三点概括。当然,见仁见智,大家还有自己更好的概括,我愿意向大家学习。

 

  第一,变与不变:推动经济发展是不变的首要目的。行政体制改革40年,5年一个周期。每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历时最长四年半、最短一年。每一轮改革的背景是变化的,每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变化的,每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也各有不同。那么,变中有没有不变的?这个不变的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是不变的首要目的。我们的“五个建设”是全面建设,是必要的,但是经济建设依然是核心,经济发展依然是硬道理。这一点在2018年第八轮行政体制改革中依然不会改变。

 

  第二,要正确处理“大”和“小”之间的关系:终究回避不了理顺党政职责关系。从1982年第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一直到1998年第四轮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上都是党政机构改革,就是在理顺党政职责关系。2018年我们把理顺党政职责关系作为了全面强化党的领导的其中一个应有之意。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大,行政体制是小,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优化是大,行政体制改革是小。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这是大局,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大前提。

 

  第三,从“表”和“里”的角度上来看,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是“表”,职能转变是“里”,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是政府职能定位的中枢环节,起点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终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这个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使命依然没有完成。推动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是中国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块“硬骨头”,也是不可回避的一块“硬骨头”,否则的话我们转变不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动能的转换也会遇到比较大的障碍。改革永远在路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个地方,感谢大家!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