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执行是一个战术问题,还是一个战略问题?本文与大家探讨。
所谓: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三季度要打胜仗,就得从提升执行力开始。
因为,执行是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桥梁。
你战略定得再好,你的策略再清晰,没有执行,结果就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很多领导者在目标落不下去,业绩做不出来时,会把责任归咎于员工身上,认为是员工的执行力不够。
但,真是如此吗?我在上周分享了拉姆·查兰《执行》一书,书中关于执行的一些观点,可能会颠覆你的常识。
今天,我通过3个问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执行。
1. 执行是一个战术问题,还是一个战略问题?
这两个角度看执行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把执行看成是个战术的问题,那你脑袋里所想的都是:“我把细节做好就行了”、“我把计划落到实处就行了”、“执行就是我把事情干得漂亮,有效地完成了某项工作”。
如果你把执行看成是战略问题,那你会思考:“执行是战略的基础,不考虑执行能力,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战略和计划。”
通常,大家都会把执行看成是战术的问题。目标拆解下来,领导安排工作给下属,下属完成交代的任务,这就是执行。
举个例子,企业制定了80个亿的年度营收目标,把这个目标一层层往下拆,拆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每月每周每天做些什么。这个过程,我们一般会称之为“执行”。
但问题在于,如果执行只是一线员工的事情,那战略就不可能得到100%的执行。
所以,从战术的角度考虑执行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战术是执行的核心,但执行不等于战术;执行是战略的基础,是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制定战略时,就要考虑执行因素。
2. 执行是谁的工作?
假如说,执行只是一线员工的工作,那么作为领导,他只需要负责制定战略方向,而一线员工负责执行到位。
这样做,领导当然很舒服了:他只需要站在一旁,进行一些战略性的思考,然后用愿景、目标去激励员工,而把具体的事务授权给下属们。
可是,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没有哪一家公司可以脱离领导者,完全授权下属就能干得好的。
正如明兹伯格所说的那样:“决策跟授权是永恒的难题。”一个人授权多少,取决于下属的成熟度。如果这个下属很成熟,那领导当然可以多授权一些。但如果下属很不成熟,授权越大,危害就越大。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要想建立一种执行文化,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在领导别人之前,自己首先要热情地参与到公司的日常运营中。
他必须对企业、企业员工和生存环境有着全面综合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是不能为任何人所代劳的,因为只有领导者才能够带领一个企业真正地建立起一种执行文化。
所以,执行不光是一线员工的工作,更是领导者的主要工作,他必须亲自参与到企业执行的三大流程中:人才选育流程、战略制定流程、运营实施流程。
为什么戴尔公司最终能战胜规模大于自己的康柏公司?主要原因就在于执行上,戴尔公司的领导者亲自参与到人才选育流程当中,付出很大的精力选拔出了一些真正理解自己商业模式的人才,并对其委以重任。
无论公司规模大小,领导者都必须是执行的重要参与者。
3. 执行是能力问题,还是意愿问题?
当你认为执行只是能力的问题,那你就会不断地训练下属的能力,不断进行练兵,从而保证执行不打折扣。
当你认为执行是意愿的问题,那你就会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执行的文化和习惯,并且形成行为准则。
那么,结论是什么?Both Yes。执行需要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制度的保障,但首先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文化当中。
也就是说,企业要想提高执行力,首先是要建立执行力的文化,激发下属的意愿;其次,才是训练他的能力;最后才是制度的保障。
大家都听过孙武练兵的故事。孙武是个军事家,投奔吴王后,吴王对他的能力心存疑虑,为了考验他的军事能力,让他训练后宫的妃子。
孙武在校场上让宫女们排好阵势,并请求吴王让其两位宠妃担任这只宫女军队的领队。
吴王欣然同意。孙武发表了一系列军事法令,并随机下达了一些操练命令。然而,这些命令除了引起宫女们的嬉笑外,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于是,孙武就让人把这两名领队的妃子拖出去斩了。
果然,这这支松垮的娘子军一下子就有了执行力了,令行禁止,队伍风气焕然一新。
你看,要想有执行力,首先要建立执行力的文化,要有赏有罚,提升下属的意愿,没有意愿,就不会有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