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确保这次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守初心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1.不忘初心,就要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复强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动情地指出:回望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改革开放40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发挥出冲天的干劲,把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让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2.不忘初心,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强调要以更加平衡更加全面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9年2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文章指出,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
那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哪些方面?
(1)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
其一,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诉求不断上升,对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的愿望更加强烈,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也在显著提高,法治需求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2019年1月18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介绍,2018年人民法院受理案件2800万件,审结执结2516.8万件,同比分别上升8.8%和10.6%。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就要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能够更加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解决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作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那么,既然人民群众提出了强烈的法治要求,我们就要按照人民群众的要求做好工作,特别是做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
其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凸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并且这一要求是不断提升的,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点。
其三,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升级。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意识到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许多新要求。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其四,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日益增长。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现在,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不断增长,既包括社会治理的安全、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也包括食品安全、卫生安全、饮水安全等。
其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一个新的增长领域是养老服务。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7.3%。我国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是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了“八个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每一个“更”字背后都包含着对质量的要求,每一个“更”字强调的都是质量。
更好的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要使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要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要有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更满意的收入,不仅意味着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而且收入差距要能逐步缩小;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不仅意味着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而且意味着保障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意味着提升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意味着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特别是要解决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问题;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意味着要逐步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要尽可能降低群众在住房方面的支出,降低负担;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意味着解决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还要实现地绿水净;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而且意味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每一个“更”字背后,也都有质量的要求。
今天,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量和质的统一。
(3)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人民的客观需求,还要注意人民的主观感受,要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要吃好,要心情愉快。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要把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特别是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特别是在实现总体小康之后,在人民的很多客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民主观感受上升得非常快,甚至有时比客观需求都重要。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不仅要办实事,而且一定要尽可能地把事办好,更要在把事办好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心里感到舒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在需求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而这一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的需要,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真正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二)担使命
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崇高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了98年。
2.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首先就包含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它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其一,是一个成熟定型的社会。
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此外,我们还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些“型”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要确立起我们的制度和标准。比如建设学习型社会,一方面要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如果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就不叫学习型社会了。实际上,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比如伪知识,我们通过互联网可能接触很多假信息、假知识,如何去伪存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我们的能力,包括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伪存真的能力等。
其二,是一个体魄健康的社会。
一是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在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后,在巩固发展这一成果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扫黑除恶,让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切实保障。要让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不断制订相关法律,使产权保护体系越来越完善。
二是平安中国。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社会安定有序。
三是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四是数字中国。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国民充分享受宽带带来的经济增长、服务便利和发展机遇。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吉比特每秒(Gbps)。
五是健康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其三,是一个盎然向上的社会。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形成一个盎然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要有比较大的改善。
到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它既然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认为可以从“成熟定型、体魄健康、盎然向上”这12个字进行理解。
(2)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担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增强“四个意识”
要做到守初心、担使命,重要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当然,坚定“四个自信”与做到“两个维护”也同样重要,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增强“四个意识”。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增强“四个意识”。
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6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上强调,各战区要毫不动摇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原则,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指示。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2016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引导全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当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党忠诚,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
(一)增强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就是善于从政治高度把握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视讲政治,坚定政治意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从而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这就决定了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本质特性,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
1.为什么要增强政治意识
(1)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意识才能有效应对这些考验和危险。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党的建设带来很多挑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就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更好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2)防止党内出现利益集团
我们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防范利益集团的问题,提出坚决防止党内出现利益集团。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就是要防范和清除这种非法利益关系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恢复党的良好政治生态,而这项工作做得越早、越坚决、越彻底就越好。
利益集团一旦出现,不仅会严重破坏党的政治生态,而且容易被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集团所操纵。树立政治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防止党内出现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
(3)防止商品交换原则渗透党内生活中来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人家请君入瓮了。”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第二,要从制度上确立当官与发财之间的界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第三,防止被利益集团俘获。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注重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坚持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
2.增强哪些方面的政治意识
(1)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信仰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第二,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三,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第四,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决定了我们一定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引导人民群众信仰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2)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的变化导致了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带动了上层建筑的改革。通过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018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2019年1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指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典故都是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如盲人摸象、郑人买履、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等。世界上只有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瞎说一气,不需要依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而坚持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大气力、下真功夫。
掌握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形而上学的很多思想方法在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这几个盲人确实摸到大象了。第二,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像个柱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点道理,为什么?因为大象的腿很粗。现在,来了一头大象马上就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围观,当我们闭着眼睛摸大象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很难摸到象腿,最多是摸到摸象人的腿。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人们可能在还不了解事物真相的时候就开始“爆炒”,并且“炒”得没边没沿。所以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对于坐井观天也是如此。由于学科划分、职业划分,很容易产生隔行如隔山的问题。比如,同样是哲学社会科学类,懂经济学的人不一定懂政治学,懂政治学的人又不一定懂社会学,懂社会学不一定懂文化学,因此,有时我们看待一些事物就容易出现坐井观天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二)增强大局意识
大局意识强调的是从整体、全局、战略出发,对事态进行综合考量和谋划,要求做到认清大局、看透大局、服务大局、贡献大局。
1.要把握新时代本质这一大局
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大时代中的伟大时代。看待新时代,一定要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大事中来看。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在历史过程中,中国的新时代是大过渡时代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代。关键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推向高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并且在完善的过程中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激烈竞争。因此,我们要把新时代放在大时代中来,而且在竞争中一定要赢得比较优势,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些美国政要反复指责中国的制度和模式,我们一定要看到这是制度之争,这个时代是两种制度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要牢牢抓住新时代的本质。只有抓住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
从国际关系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同时,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比如中国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我们把过去不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变得越来越公平合理。我们正在与这些逆全球化趋势以及维护这种不公平的经济全球化的实力和思潮进行坚决斗争。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我国特别强调要不断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它是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由某一个国家主导而造成不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当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有很多表现,对此我们要很好地理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我们要做好各方面战略部署,特别是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利益共同体,我们要解决共同问题,维护共同价值,这些都是大局。
因此,我们既要把握好新时代的本质这一大局,也要把握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从整体上、战略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仅看到琐碎的问题,大局意识至关重要。
(三)增强核心意识
核心意识就是重视核心、维护核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领袖集团事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告诉我们,领袖集团事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列宁在1920年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指出:“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大多数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所以,要有一个稳定的集团,特别是稳定集团中要有核心,无产阶级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稳定的集团,特别是集团中又没有形成核心,那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可能就会逐步走向衰亡。因此,领袖、领袖集团的本质事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6月16日指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开宗明义,就是新的常委会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从这次事件看出,工人阶级靠得住,农民靠得住,解放军靠得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也是靠得住的,但是如果中央自己乱了阵脚,那就难说了。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这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3.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核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在长期实践的锤炼和历史考验的大熔炉中炼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核心意识,不断增强核心意识,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保持高度统一。
(四)增强看齐意识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讲过一段名言:“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了四个方面的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
1.向党中央看齐,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为什么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开辟出来的,党领导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不断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丰富发展,我们现在不仅有道路、理论、制度,还有文化。因此,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当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很多优势,包括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这个优势来自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各样不同的利益差别,充分凝聚起人民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党的领导,这个优势就不会自发地发挥作用。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才能不断谋划我们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要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就是要向党中央看齐。
2.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哲学性,善于从历史大视野中进行深度哲学思考,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中国历史的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在全方位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我们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可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守正创新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段时间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明确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针对这些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予以明确驳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还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要反对西方所谓“宪政民主”,又要坚持依宪治国;既要反对“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又要深刻回答“权大还是法大”的真命题。
坚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改革的方向性,他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改革,既要发挥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守正,更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能动的自我革命性,在伟大社会革命中推进自我革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这恰恰来自其自我革命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
3.向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看齐,就要落实好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是解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解决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
联合国发布的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应该避免五种增长。一是避免无工作增长,即经济增长没有解决就业问题,反而导致大量失业。二是避免无声增长,即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民众的参与,老百姓对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影响力。三是避免无情增长,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无情的,因为经济增长的红利基本上被少数人获得了,普通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四是避免无根增长,经济增长破坏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可能使用的文化是大量西化的东西,而自己的文化很少。五是避免无未来增长,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没有未来的。
我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恰恰可以避免上述“五个无”,实现“五个有”。
其一,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工作的发展。我们强调发展不仅要解决好就业问题,还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此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一些领域更多地运用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在减少。尽管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利因素,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仍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对招用农村贫困人口、城镇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各类企业,三年内给予定额税费减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健全技术工人职业发展机制和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由此可见,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落实新发展理念,从而实现有工作的发展,避免无工作的增长。
其二,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声的发展。在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要多听群众呼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我们就要合理吸收人民群众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呼声纳入重大决策中,在不断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中推动发展。比如,我们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加充分的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创新创业中不断解决就业问题。
其三,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情的发展。有情的发展就是强调发展成果要最大程度、最快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特点。我们不断在发展中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其四,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根的发展。有根,就是要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并加以运用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在发展中要发挥重大作用,这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要变成发展的文化沃土。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比如,很多民俗旅游就是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使其具有现代性,在不断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其五,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未来的发展。有未来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事业。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是关乎中国未来的大战略。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因此,我们要落实好这些要求,不断推动我们的发展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前进。
落实好新发展理念,避免“五个无”,实现“五个有”。向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看齐,落实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增强看齐意识是很重要的。看齐意识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把这次主题教育开展得更好。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程老师
下一篇:胡国生:农业保险助力产业扶贫
在线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