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区域改革热闻不断。先有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片超大面积的“全域性自贸区方案令人遐想;随后,珠港澳大桥的正式开通,令各界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更多的区域性改革试点方兴未艾。自贸区金改、科技金融创新圈、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小微金融服务改革、绿色金融改革,一系列金融改革试点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积极探索中,金融成为了地区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点。
应当看到,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并不均衡且各具特色。立足本地经济、金融特色及发展实际而起的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那么,重点不同、内容丰富的改革试点在探路问道之际,各大试验区在获批、挂牌之后,如何抓住发展的机会,在“政策窗口期实现超越或突破?
这也是决策层所关心的问题。当前正值中国自贸区改革探索5周年的关键节点,对于自贸区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发出寄语,强调要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由此看出,中央对区域性改革的厚望远不止于拉动区域经济建设本身。这意味着,曾被部分地区寄予厚望的“政策洼地效应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诚然,改革试点地区承接先行先试的任务,相应地也享受一些政策红利。有地区认为,与众不同的“政策红利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构成区域性独特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样的“洼地效应短期内的确能收到效果,然而吸引来的企业、资金和人才如何留住,成为不少试点地区的“痛点。那么,要避免新成立的试点地区、其他地方的政策红利再把这部分资源“吸走,避免“政策窗口关闭后冲着“新概念与“新政策而来的“热钱与投机者撤退给区域发展留下一地鸡毛,区域金融改革的落点与经验又在哪里?
首先,区域金改需探索在“管得住的前提下“放得开的制度经验。
从本质上,选择“试点或“区域先行这一形式,就是要在“试错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以确保政策风险可控。然而,地域之隔并非无懈可击的天然屏障,更何况即使在试点地区,也不可随意“走弯路。因此,如果地方政府希望“政策红利有长久的生命力,风险防范仍不可忽略。实际上,不少地区在思考如何“放得开的同时,更多的是探索如何让风险“管得住。
例如,上海自贸区在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关领域的探索中,率先推进“电子围网,其出发点就是营造风险可控的环境。通过分账核算管理体系,防范金融开放过程中跨境资金流动对境内市场的冲击风险。
对于这样的谨慎步调,此前也有人质疑自贸区金改“雷声大、雨点小。然而如果不同时筹谋“允许试错和“风险防范的相应机制,一旦爆发风险性事件后再“补漏洞,不但损失难以估量,开放举措也可能会面临停滞。
其次,区域金改要在“全局观的统筹下寻求差异化定位。
区域金改,不局限于区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金融市场流动性较强,区域金改也会形成明显的外溢效应。因此,彻底脱离全局的区域金改并不存在。区域金改需与全局改革统筹协调,保持方向性的一致。实际上,目前推进的各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无论是探索金融开放还是普惠金融,无论是绿色金融还是民间金融,均与中央的发展理念和方向相统一。
当然,与全局战略保持一致并不意味着脱离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相反,强调全局战略,意味着地方政府需要有全局观,把地方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国一盘棋,不贪大求全,不盲目跟风,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种定位不仅可以源自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或先行经验,还可能源自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短板。以兰考、铜川为代表的普惠金融试点即是后者。在这个过程中,兰考的信用体系建设、铜川的“宜君指数和“信用重建工程,在全国都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价值。这意味着,在全局战略的引导下,通过区域化战略发展,即使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也可以借此实现制度性突破,并通过长效、基础的制度建设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区域金改要充分发挥基层与市场的主观能动性。
与全局性的金融改革相比,区域金改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下而上的推动,而这种推动归根结底来自市场的驱动、发展的驱动。一方面,最了解区域自身发展实际和特点的,还在于基层;另一方面,不少区域金改起初就来自地方探索和尝试,然后在实践中证明可行性后进行“制度化。
因此,“等政策“要资源的思想与区域金改的本质可谓背道而驰。大多数情况下,地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顶层设计的制度性安排效率最大化的根本保障。
总之,在区域金融改革潮此起彼伏时,试图以“政策洼地来吸引资金、人才和优质企业并不可取。否则,吸引来的或许是投机者与“热钱。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鼓励创新的包容性政策、自主探索的动力与中长期发展的制度性保障,短期利好带来的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