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让国际社会意识到,物价稳定并不必然带来金融稳定。2016年以来的一轮资产价格上涨则让人们更加关注金融周期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期表示,“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对宏观调控框架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主流央行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但货币政策作为总需求管理工具,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侧重于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风险跨市场传染,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建立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是国际社会在现代金融危机处理应对相关研究中的共识。金融体系在时间上存在顺周期行为,在空间上存在风险传染可能性,因此,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行逆周期、跨机构调节就显得十分必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从实际情况看,货币政策作为总量为主的工具,重点管理总需求,适宜的货币政策也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则结构性意味更强,重点是维护金融稳定,恰当的宏观审慎政策也有利于为货币政策的顺畅精准实施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陈冀表示,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二者各擅其长、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金融体系与房地产行业之间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对于更好地实现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控制宏观杠杆、推进“脱虚向实、防范金融风险的调控目标,起到了较好的协同效果,较独立运用货币政策时更有空间、更显优势。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金融体系稳步去杠杆
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在金融体系稳步去杠杆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了市场预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稳杠杆初见成效。
2017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3.53万亿元,同比多增878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4万亿元,同比多增1.63万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0%,符合年初预期水平。
2017年末,M2同比增长8.2%,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易纲表示,M2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在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背景下银行资金运用更加规范,金融部门内部资金循环和嵌套减少。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内生增长动力增强,M2增速慢一些还有利于从宏观上实现稳杠杆。随着去杠杆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源,未来M2增速比过去低一些将成为常态。
同时,人民银行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灵活运用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2017年全年货币市场走势总体平稳,市场预期稳定,平稳渡过季末等关键时点,既保障了合理的流动性需求,同时也使金融体系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宏观审慎政策的“中国实践
不同于货币政策以CPI为锚熨平经济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则旨在熨平金融周期。央行此前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了宏观审慎政策锚定的经济指标,即广义信贷和房地产价格。
近年来,我国着力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少探索从全球看也具有创新性。2011年,我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从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引导,实施逆周期调节。之后又于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另外,跨境资本流动也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形成了以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央行此前宣布,2018年,5000亿元资产规模以上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将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其他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作监测指标。对此,陈冀表示,经过消息发布到正式执行的数月调整期后,这一政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冲击不会太大,大部分银行新口径的同业负债占比已经符合要求,暂时不符合要求的银行超标幅度也大多比较有限。
面对上述新规,商业银行面临怎样的业务转型?陈冀表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应对方式主要是通过部分同业负债替换为一般负债(如一般存款)、资产端收缩(到期后不再续做)或转移部分同业杠杆至该监管指标较低的银行等途径进行调整。该监管规定的直接影响可能会表现为同业存单总体规模明显下降,也可能会导致对一般存款的争夺更加激烈。因此,在一些期末考核时点,银行间市场是否会出现局部流动性压力也值得关注。
进一步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要部署。
易纲表示,宏观审慎政策是对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二者的协同互补能够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把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并将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陈冀称,相对而言,预计中短期内宏观审慎政策的完善空间更大、优化速度更快。
目前,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重心主要集中在管控银行特别是其杠杆程度、资产增速、资本状况、负债结构、资产质量、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陈冀认为,未来宏观审慎政策的涵盖范围会更加广泛,不仅调控商业银行,还将管控非银行机构,不仅调控机构,还将管控一些重点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基础设施,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细致的整体框架,并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例如,资管业务、“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金融、绿色金融等已经并将进一步纳入宏观审慎政策体系。
另外,陈冀补充说,双支柱调控框架与去年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目标上具有内生的一致性,其目标都是为实体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健的货币金融环境。金稳会的成立有利于各监管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改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减少重复监管、监管摩擦和监管空白,更加有利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健全完善和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