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的是王阳明的《传习录》,这本书是理解心学、感悟王阳明智慧的关键之作。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学生朋友们的交流记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如“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些观点都在书中得到了体现。书名“传习”源自《论语·学而》,意味着传授知识与践行。
书中详细记录了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全新理解,他挑战了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提出“心即理”的观点,强调内心的修行与自我认知。王阳明认为,真正的“格物”是去除心中的不正,恢复本心的纯净。他强调,天理即明德,是每个人内心本就具备的善良与智慧。
《传习录》不仅是王阳明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平静与幸福的人生指南。让我们一起深入这本书,领悟心学的智慧,找到内心的灯塔,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坚定与平和。
《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1512年,王阳明四十一岁,他和自己的徒弟徐爱同乘一艘船南下回老家山阴,路途漫长,他又断绝了跟俗世俗物之间的联系,获得了空前的从容和宁静,所以就在这个路途之上,他深入地为徐爱讲解了一个多月,这个讲解的内容就被徐爱集中记录和整理下来,因此,天地之间就出现了《传习录》。到了1518年,王阳明四十七岁,这一年的八月,他的另一个学生叫薛侃就把老师的语录《传习录》刊印了出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传习录》的上卷。
那么《传习录》的中卷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呢?1524年,王阳明已经五十三岁了,他的一个门下弟子叫南大吉把阳明论学的一些书信刊行出来,这就是中卷。《传习录》的下卷其实发生在王阳明过世以后,他的很多学生以钱德洪为首,就其中编攒了和保留了很多他们的一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所以我们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传习录》本身就是一段一段的学习,不断的精进。
王阳明的心学,教人们如何在心上下功夫来获得身心幸福。他强调,态度决定你的世界。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独立精神和坦荡荡的幸福感。他提倡,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在王阳明的少年时代,官方主流的学说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就是天理,朱熹认为天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则,人一生的课题就是去学习这种规则,通过格物的方法领悟这个天理,这叫做格物穷理。王阳明对此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真正的“格物”是去除心中的不正,恢复本心的纯净。
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成功学,也不是神学。它是一个支点,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航线上找到方向。它教导我们,只有懂得心学,才能找到内心的灯塔,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获得真正的自在和快乐。